疑追风观浪 香港一对母子被卷入海
【疑追风观浪 香港一对母子被卷入海】9月23日下午3时14分,香港柴湾嘉业街货仓对出海边,一场因追风观浪引发的悲剧撕裂了平静的海岸线。40岁的父亲张先生带着38岁的妻子、9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在此观浪时,母子二人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卷入海中。父亲毫不犹豫跃入浪涛,最终三人被途经船家救起,但母亲与儿子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东区医院抢救。截至当晚8时,母子二人虽恢复自主呼吸与脉搏,却仍未脱离生命危险,9岁的女儿蜷缩在医院走廊,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无助。
事发时正值台风“桦加沙”逼近香港的关键时刻。当日14时20分,香港天文台已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近海平面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更突破每小时180公里。然而,柴湾防波堤上仍有市民驻足,试图用手机记录“风王”的威力。据目击者描述,15时10分左右,一道高达3米的巨浪突然扑向岸边,将正在拍照的母子卷入海中。
“妈妈和弟弟被浪头吞没的瞬间,我整个人都傻了。”9岁的姐姐在警员陪同下接受问询时声音颤抖。父亲张先生回忆,他冲入海中时,海水已淹没至脖颈,狂风将救生圈吹出数米远。幸运的是,途经的渔船“粤港渔12345号”船员发现险情,抛出救生绳将三人拽上甲板。现场视频显示,母亲被救起时湿发散乱,面色苍白,5岁的儿子瘫软在父亲怀中,而张先生虽浑身湿透,仍死死护住孩子。
“这是台风天最不该出现的画面。”香港消防处水上救援队负责人李伟强痛心疾首。他指出,防波堤护栏高1.2米,本为安全设计,但台风引发的“疯狗浪”可瞬间翻越屏障,其冲击力足以掀翻成年人。数据显示,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香港曾发生7起类似坠海事故,造成2人死亡。
就在柴湾悲剧发生两小时前,香港天文台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通过电视直播紧急呼吁:“‘桦加沙’强度堪比2017年‘天鸽’,请市民切勿外出追风逐浪!”然而,在杏花邨对开海域,仍有数十名市民顶着狂风拍摄浪涌,甚至有人翻越警戒线站到礁石上。一名围观者向记者坦言:“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浪,不拍下来太可惜了。”
这种对自然力量的轻慢,在社交媒体时代愈发危险。在某短视频平台,“台风观浪”话题下聚集着超过12万条视频,部分博主为博流量,刻意在危险区域进行直播。气象专家警告,台风眼壁附近的浪涌高度可达15米,相当于五层楼高,且伴随强对流天气,浪头可能从任何方向袭来。
“每一次侥幸都是对生命的透支。”香港大学灾难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淑芬指出,台风期间坠海者的黄金救援时间仅3分钟,超过此期限存活率骤降。此次事件中,若非渔船恰好经过,后果不堪设想。更令人揪心的是,被救母子虽恢复生命体征,但因吸入性肺炎和低温症,仍需在重症监护室观察72小时。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台风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香港渠务署虽已部署6部“龙吸水”大型抽水车应对暴雨,民政事务总署开放了865个临时庇护所,但针对市民“追风”行为的预警机制仍存空白。有立法会议员提议,在台风预警中增加“禁止进入海岸线50米范围内”的强制条款,并对违规者处以罚款。
而在深圳,机场的“钢铁巨鸟绑缚术”与香港的观浪悲剧形成鲜明对比。为抵御“桦加沙”,深圳机场对773架次航班进行调减,并用钢索将飞机牢牢锚定在地锚上,每根钢索可承受20吨拉力。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科学态度,与冒险观浪的侥幸心理高下立判。
“人类总以为能征服自然,却忘了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在东区医院走廊,目睹救援全过程的市民陈先生感慨万千。他的手机里存着女儿在安全区域拍摄的浪花视频:“我会告诉她,真正的勇敢不是挑战危险,而是懂得保护自己和家人。”
“桦加沙”中心风力仍达17级,其外围环流正裹挟着暴雨侵袭珠三角地区。在香港街头,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检查门窗,为独居老人加固防风胶带;在深圳,社区工作者通过无人机喊话,劝离逗留在外的市民。这些温暖的画面,与柴湾海岸的惊涛骇浪共同编织成台风季的复杂图景。当我们在屏幕前为自然奇观惊叹时,请记住:那些被巨浪吞噬的瞬间,那些消防员逆风而行的背影,那些医院走廊里无助的哭泣,都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方能在与风暴的博弈中守住最珍贵的平安。愿张先生一家早日渡过难关,更愿这场台风过后,我们都能学会与自然温柔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