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
【“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近日,一段空中对峙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视频中,中国空军某部飞行员驾驶战机以不足50米的极限距离逼退外机,其果敢的处置方式与硬核表态,让万千网友直呼“安全感拉满”。这场发生在万米高空的较量,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担当,更折射出新时代国防力量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根据军事专家对视频画面的技术分析,此次对峙发生在我国南海某空域。画面显示,一架外军战机以低空突防方式逼近我国领空,其飞行轨迹呈现明显的挑衅性蛇形机动。就在双方距离缩短至临界点时,我军飞行员突然压坡度、拉操纵杆,战机如猎鹰般从外机右侧掠过,两机翼尖距离不足半个机身长度。“这种距离下,任何细微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有评论指出,“但正是这种贴身逼迫,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方捍卫领空的决心。”视频中清晰可见外机飞行员因剧烈机动产生的惊恐表情,其座舱盖甚至因气动压力发生形变。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个案。据国防部公开数据,2025年以来,外军机抵近侦察频次同比增加37%,其中8次发生危险接近。就在本月15日,海南三亚海域曾发生外军无人机闯入我方演习禁飞区事件,我军战机紧急升空实施电磁干扰,迫使对方坠海。
“现代空战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军事评论员王强分析,“此次飞行员选择超近距逼退而非直接开火,既展现了我军‘不惹事但不怕事’的战略定力,也符合国际法关于‘最后一道防线’的界定。”他特别提到,2024年株洲电车失控事故中,司机在极端慌乱下仍本能地选择撞向非机动车道而非硬质障碍物,这种“最小伤害原则”在军事对抗中同样适用——既要挫败挑衅,又要避免事态失控。
视频中飞行员的硬核表态,让许多网友联想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中拼刺刀”。1951年11月,志愿军飞行员蒋道平在清川江上空与美军F-86战机群展开激战,其驾驶的米格-15在燃油耗尽的情况下,仍用机翼撞落敌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罕见的“空中肉搏”案例。
“今天的装备更先进,但军人的血性从未改变。”退役飞行员张建国表示。他讲述了一个细节:在2023年某次对抗演练中,年轻飞行员王浩为保护地面雷达站,驾驶战机主动迎向来袭导弹,利用尾焰干扰诱爆目标,自己则因过载昏迷,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雷达站保住了吗”。
这种安全感源于制度保障。2025年新修订的《国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战略预警、海上维权、反恐维稳等安全体系,任何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与此同时,我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预警雷达系统,已实现3000公里范围内空中目标实时监控,为飞行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处置严格遵循国际法准则。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各国在公海享有“飞越自由”,但必须“适当顾及他国权益”。军事法律专家陈峰指出:“我军战机始终保持在国际空域,外机的危险接近行为本身已构成违法。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队的法治素养。”
这种素养在近年多起事件中均有体现。2024年8月,某国军舰擅自闯入我西沙领海,我海军导弹驱逐舰连续16次发出警告,最终迫使对方转向。央视公布的执法记录仪画面显示,我方官兵始终保持专业克制,即便在对方舰炮转向我方时,仍通过国际频道重复警告用语。
飞行员的硬核表态,在民间引发强烈共鸣。在广州,曾发生外卖员撞伤儿童后逃逸事件,目击者李女士不顾威胁全程追拍取证,最终协助警方抓获肇事者;在济南,公交司机马先生在斑马线前及时刹车,避免“鬼探头”事故,其行车记录仪画面被交警部门作为安全教育素材。
“无论是万米高空还是城市街道,守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社会学家周明认为,“这种‘不惯着’的底气,源自对规则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更源于对职责的忠诚。”他特别提到,2025年新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礼让行人”纳入驾照考核,正是这种价值观在立法层面的体现。
当战机的轰鸣声渐行渐远,这场空中博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与感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安心?答案或许就藏在飞行员坚毅的眼神里,在公交司机急刹时扬起的尘土中,在每个普通人面对不公时的挺身而出时——那是对正义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更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正如网友所说:“他们用生命守护天空,我们用规则守护大地,这就是中国式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