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
【“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9月23日消息,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飞行员王灵讲述超近距逼退外机:外机再晚一秒,我们就要撞上去了,外机故意靠近我,在我国海岸线抵近侦察,想把我逼退,那我肯定是不会惯着他,当时的距离只有10米,他看到我丝毫没有变动的意思,突然间就压大坡度迅速脱离。在10米这个令人窒息的近距离下,双方飞行员甚至能清晰地看清彼此的面部表情,连对方眼角的细微抽动都难以遁形。外军机旋翼高速旋转搅动的气流,如同一头愤怒的野兽在咆哮,让直-19直升机剧烈震颤,机身发出不堪重负的嗡嗡声。但王灵紧握操纵杆的手却稳如磐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却丝毫不见颤抖,他目光如炬,咬着牙低声说道:“他算准我们会躲,但我偏要钉在这里,让他知道我们绝非软弱可欺。”这种“空中拼刺刀”的战术,并非盲目冒险,而是源于对装备性能的绝对自信。直-19配备的毫米波雷达,如同敏锐的鹰眼,能在30公里外就精准锁定目标,其特有的直升机空战模式,更是如同多面手一般,可同时追踪4个空中目标并实施导弹攻击,让敌人无处遁形。当外军机试图利用云层作为掩护逃逸时,王灵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地采用“穿云设伏”战术:他提前仔细预判云层运动轨迹,如同一位高明的猎手,在300米高度巧妙建立拦截阵位,迫使对方因失速风险被迫转向,狼狈不堪。这种将装备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战术智慧,让外军机在10天内三次突袭均无功而返,只能灰溜溜地败兴而归。
随着距离的不断拉近,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逐渐收紧。王灵紧紧盯着座舱外的那架外机,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此时,两架战机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能听到对方发动机的轰鸣声和飞行员急促的呼吸声。气流相互冲击,如同汹涌的波涛拍打着礁石,使得战机都有些微微颤抖,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王灵能清晰地看到外机机身上的每一道线条和标识,那些线条如同敌人张牙舞爪的爪牙,而标识则像是嚣张的挑衅。他甚至能感受到对方飞行员那挑衅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利刃刺向自己。但王灵毫不畏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保持着坚定的飞行姿态,丝毫没有变动的意思,心中暗暗发誓:“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们守护祖国领空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任何侵犯都将遭到坚决回击!”外机飞行员似乎没想到王灵会如此强硬,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慌乱,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恐。在短暂的僵持后,他看到王灵丝毫没有退缩的迹象,突然间压大坡度,战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陡峭的弧线,像一只受惊的野兽般迅速脱离,仿佛在逃离一场可怕的噩梦。王灵看着外机狼狈逃窜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中充满了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这场看似孤勇的对抗,实则是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体系的集中展现,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巨大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王灵的直-19与外军机对峙时,后方指挥所内,北斗导航系统正以0.1米的精度实时定位,如同一位忠诚的向导,为战斗提供精准的指引。歼-20隐形战机在200公里外待机支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利剑,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052D驱逐舰的雷达系统同步监控海域动态,如同警惕的哨兵,守护着祖国的海疆。这种“空海一体”的作战网络,让任何挑衅行为都处于透明监控之下,如同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现代空战,飞行员要在9G过载下1秒处理20条信息。”王灵的底气来自每日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那训练如同炼狱一般,磨砺着他的意志和技能。在模拟舱内,他经历过上百次“10米碰撞预警”特训,每一次都仿佛置身于生死边缘,但他从未退缩;在抗眩晕训练中,他能保持清醒完成8个连续滚转动作,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空中翩翩起舞。这种“把极限当常态”的训练哲学,让中国陆航部队在2025年上合组织联合军演中,创造了直升机编队超低空突防成功率100%的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卓越风采。
值得关注的是,王灵所在的部队2017年才由炮兵部队转型为陆航旅。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队伍,在短短8年内完成了从"地面铁拳"到"空中尖刀"的蜕变。他们创新研发的"直升机反直升机战术",将传统武装直升机的对地攻击优势转化为空战优势,其独创的"僚机诱敌-长机狙击"战术,在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中成功"击落"模拟敌方武装直升机。这种蜕变折射出中国军队战略思维的深刻转变。当外军机三天两头以"自由航行"为名抵近侦察时,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主权不容侵犯"的底线思维。正如王灵所说:"我们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口气——这口气是国家的尊严,是军人的信仰。"这种精神传承,从抗美援朝时期"空中拼刺刀"的王海大队,到如今驾驭直-20、歼-20的新一代飞行员,始终是中国军队最锐利的武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中国军队始终保持着"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的战略定力。当外军机采用火控雷达照射、编队包夹等危险动作时,王灵团队严守"不退让、不示弱、不升级"原则,用专业规范的处置流程赢得国际社会尊重。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方式,与某些国家动辄发动军事打击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空军共应对外军挑衅217次,较去年同期下降34%。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战略威慑效应。当歼-35舰载机开始量产,当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战斗力,当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一周一射",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已今非昔比。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王灵与外军机的10米对峙,恰似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当年"万国牌"装备的艰难抗争,到如今"20家族"列装形成的战略优势;从传统陆军主导的作战模式,到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作战体系的构建,中国军人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着强军兴军的时代答卷。正如王灵在驾驶舱日志中写下的那句话:"我们的战位,就是国家的界碑;我们的航迹,就是主权的刻度。"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