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室内动物园动物神情呆滞
【沈阳一室内动物园动物神情呆滞】近日,沈阳大东区滂江街“龙之梦动物乐园”因动物生存环境恶劣登上热搜。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这座占据商场7至9层的室内动物园内,黑熊蜷缩在昏暗角落,长颈鹿低头啃食人造景观中的草料,天鹅在砂石地面上扑腾翅膀却难觅水源,袋鼠在裸露的水泥地面上机械踱步。视频中弥漫的刺鼻气味与动物们呆滞的神情,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根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该动物园的动物笼舍普遍存在空间逼仄问题。七楼和八楼完全依赖人工照明,九楼虽设部分采光区,但整体环境压抑。黑熊的笼舍不足10平方米,仅能容纳其转身;孔雀被圈养在高度不足1.5米的铁笼中,尾羽无法自然舒展;水豚与羊驼混居的展区,地面仅铺设薄薄一层木屑,缺乏攀爬架或隐蔽空间。
动物行为学专家指出,这种环境已引发多起刻板行为案例。视频中一只浣熊持续抓挠笼舍顶部,其爪子在金属网上留下道道划痕;长颈鹿因天花板高度限制,始终保持低头进食姿势,导致颈椎变形风险加剧;黑天鹅与柯尔鸭混养区因缺乏水域隔离,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其中一只柯尔鸭被啄伤眼部。
更令人震惊的是动物健康管理的缺失。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园一只羊驼因运输过程中腿部骨折,未及时接受专业治疗,只能跛行于展区;某只狐獴因长期啃咬水泥地面导致牙齿磨损,进食困难。这些案例暴露出饲养团队专业能力的严重不足——当记者询问动物丰容措施时,工作人员仅表示“会定期更换玩具”,却无法说明具体方案。
作为东北地区首个大型室内动物园,“龙之梦动物乐园”的运营模式折射出行业深层矛盾。该园占据商场三层空间,门票价格达150元/人,周末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商场物业管理人员坦言:“动物园是重要引流项目,其气味问题虽遭投诉,但商业价值不可替代。”
这种商业逻辑直接导致动物福利被系统性牺牲。为压缩成本,园方选择将大型动物圈养在狭小空间——长颈鹿展区面积不足《动物园设计规范》要求的1/3,黑熊活动空间仅为标准的1/5。通风系统设计缺陷加剧了环境恶化,尽管配备新风设备,但动物排泄物与饲料气味仍混合成刺鼻气体,游客需佩戴口罩参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监管的滞后性。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虽确认该园动物引进手续合法,但对生存环境问题仅表示“将转交市级部门调查”。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大东分局工作人员承认:“室内动物园在活动空间和环境丰富度上确有提升空间,但基本水源食物保障符合规范。”这种“底线思维”监管,使得动物福利沦为可妥协的次要指标。
事件发酵后,社交媒体上掀起关于“室内动物园存废”的激烈讨论。网友“动物观察员”的评论获得10万+点赞:“当黑熊的眼神从警惕变为麻木,当孔雀不再开屏而是反复踱步,我们该反思——究竟是在教育孩子爱护动物,还是在教会他们漠视生命?”
这种观念转变正在推动行业变革。深圳、重庆等地已出现“抵制室内动物园”的市民运动,部分商场开始清退相关项目。与此同时,正规动物园的科普教育价值得到重新认识——沈阳森林动物园在冬季将热带动物转移至室内展区时,特别设置“动物休假探亲”主题展板,向游客解释物种迁徙的生态意义,这种尊重动物习性的做法获得广泛好评。
动物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的《室内动物园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现存327家室内动物园中,83%存在空间不足问题,67%未提供自然光照,45%的动物出现刻板行为。报告呼吁:“商业创新不能突破生命伦理底线,任何以动物展示为名的项目,都应将动物福利置于盈利目标之上。”
要破解室内动物园困局,需建立多维治理体系:立法层面:将《动物园设计规范》中关于采光、通风、活动空间等强制性条款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室内动物园的准入门槛与运营标准。监管层面: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由林业部门、住建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组成专项小组,对动物来源、健康状况、环境丰容等进行动态评估。行业层面:推广“沉浸式生态展区”模式,如上海动物园的小熊猫展区通过植被隐蔽空间与悬吊喂食装置,既满足游客观察需求,又保障动物行为自由。公众层面:加强生命教育,将动物园从“娱乐场所”转变为“生态课堂”。北京动物园推出的“动物保育员体验日”活动,让游客参与丰容道具制作,在互动中理解动物需求。
站在“龙之梦动物乐园”刺鼻的空气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几只动物的生存困境,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伦理镜像。当商业创新与生命尊严产生冲突时,如何抉择考验着每个时代的智慧。唯有将动物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生命主体,而非可随意处置的商业道具,人类才能真正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称号。这或许就是这场争议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