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生连续上3周夜班后猝死
【大二学生连续上3周夜班后猝死】近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小翔(化名)在物流企业实习期间,因连续三周上夜班不幸猝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家属们满心悲痛与愤怒,他们强烈质疑,小翔的猝死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高温天气以及长期熬夜导致的过度劳累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据家属详细介绍,小翔于今年8月满怀憧憬地进入某物流企业实习,本以为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没想到却陷入了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漩涡,从事着分拣等繁重的工作。从8月25日至9月13日这整整20天里,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未停歇,持续进行着夜班工作。排班表上的数据触目惊心,小翔8月排班26天,仅仅休息了5天;9月排班26天,休息天数更是减少到4天。原本按照计划,他要在8月25日至9月15日期间连续工作,若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真不知他要承受多久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在这期间,小翔的实习薪资为每月6900元,可这微薄的收入与他的付出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孩子曾跟我说工作很累,可我当时也没太在意,真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啊。”小翔的母亲泪流满面,声音颤抖地说道。在高温天气的肆虐下,物流仓库内热得像个大蒸笼,温度极高,孩子长期熬夜加班,身体就像一根被过度拉扯的橡皮筋,逐渐吃不消,最终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家属们一致认为,企业这种高强度的排班方式以及缺乏合理休息安排,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翔的猝死并非毫无征兆。家属透露,他在实习期间曾多次抱怨"太累""头晕",但为了赚取每月6900元的实习工资(远高于普通实习薪资水平),他选择了默默忍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个年轻人仍在用健康换取微薄的收入。更令人痛心的是,校方声称"未收到学生疲劳反馈",而涉事企业则坚决否认存在"强制加班"行为。当生命消逝后,各方推诿的姿态让这起悲剧更显荒诞——一个年轻生命的代价,在责任划分的拉锯战中显得如此轻飘。
然而,校方却表示未收到小翔关于疲劳的反馈,企业也坚决否认强制加班。学校工作人员称,目前鄂州市有关部门已经协同相关方展开了全面调查,具体的情况要以调查结果为准,校方会积极协助家属推进善后处理工作,并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直接接收方,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安排和劳动保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小翔的排班表来看,8月和9月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安排,远远超出了正常劳动负荷,这无疑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负责。
即便企业否认强制加班,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因担心影响实习评价、未来就业等因素,即便面对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也不敢轻易拒绝。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完全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更触碰了法律红线。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长,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因过度劳累引发悲剧。
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监管角色。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校方称未收到疲劳反馈,这充分反映出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存在明显疏漏。学校有责任建立完善的实习跟踪机制,定期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工作强度和身心健康状况。若学校能够提前介入,对学生的不合理工作安排提出异议并积极协调解决,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此外,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前,应加强对企业的考察和筛选,选择那些信誉良好、管理规范、注重员工权益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
政府部门在维护学生实习权益方面也肩负着重要职责。尽管鄂州市有关部门已协同相关方展开调查,但这只是事后补救措施。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对企业实习用工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不当行为,为学生实习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环境。
这起悲剧背后,折射出当前高校实习制度的深层病灶。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本应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但在现实中,许多实习早已异化为廉价劳动力的输送渠道。以小翔为例,他所学专业与物流分拣工作几乎毫无关联,却被迫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这种"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安排,在高校中绝非个例——某职业院校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实习内容与专业学习"基本无关"或"完全无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实习薪酬的畸形激励。小翔每月6900元的收入看似可观,实则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对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个数字已经远超正常实习薪资水平,这种"高薪陷阱"恰恰暴露了某些企业的算计:通过高额报酬掩盖违法用工事实,利用学生的经济需求和对社会规则的懵懂,诱导他们自愿接受超负荷工作。当教育机构将学生"输送"给企业时,本应坚守的育人底线让位于经济利益,实习评价体系沦为"是否拿到高薪"的单一标准,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小翔的猝死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伤痛。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障学生实习安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需要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学校要强化管理职责,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织密学生实习安全的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让学生的实习之路不再充满风险与隐患,真正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助力。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关注。近年来,实习生因过度劳累、工伤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专家指出,实习生虽不属于正式员工,但其劳动权益仍应受到法律保护。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高强度连续作业;学校也应加强实习管理,督促企业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
目前,小翔的家属正等待官方调查结果,并希望企业能承担相应责任。社会各界呼吁,应尽快完善实习生劳动保障机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