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放话:战争目标不仅限于加沙
【以色列放话:战争目标不仅限于加沙】9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犹太新年祝酒会上抛出震撼性言论:“未来一年是以色列安全的历史性转折点,我们的战争目标不仅限于加沙,还要摧毁‘伊朗轴心’,在各领域开辟安全、胜利与和平的新机遇。”这一表态,将巴以冲突的烈火从加沙地带引向整个中东,更让国际社会对地区和平的期待化为泡影。内塔尼亚胡的宣言并非空穴来风。自2025年3月18日以色列发动代号“力量与剑”的大规模空袭以来,加沙地带已沦为人间炼狱。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截至9月23日,本轮冲突已造成超6.5万人死亡、16.5万人受伤,其中60%为妇女儿童。联合国报告指出,加沙北部加沙城40%区域被以军控制,超过50万平民被困在废墟中,饥饿与疾病正以每小时12人的速度吞噬生命。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呈现明显升级态势。9月15日至20日,以军对加沙城发动地面进攻,摧毁哈马斯基础设施的同时,迫使近40万人撤离。9月21日夜间,以军空袭再致68名平民死亡,包括等待援助物资时被炸死的4名儿童。法国外交部发言人痛斥:“这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停火谈判必须立即重启!”
然而,以色列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9月16日宣称:“地面攻势可能持续数月,我们要彻底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统治。”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战略事务部被曝正在制定“加沙长期军事管理计划”,包括设立“自愿移民事务局”鼓动巴勒斯坦人迁离,甚至在约旦河西岸扩建犹太人定居点。这种“清剿+驱逐”的模式,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形成残酷的历史回响。
内塔尼亚胡的“伊朗轴心”论,将冲突风险推向新高。2025年3月,以色列国防军新任总参谋长埃亚勒·扎米尔曾公开表示:“2025年是针对加沙、伊朗及其他战线的‘战争年’。”这一战略正在逐步实施:3月18日空袭加沙后,以色列于4月对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发动袭击,9月又被曝在红海部署潜艇,目标直指伊朗核设施。
以色列的扩张野心遭遇国际社会强烈抵制。9月20日,卡塔尔就以色列袭击多哈向国际民航组织递交正式投诉,指责其违反《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法国总统马克龙更在9月19日明确表态:“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推动中东和平的关键里程碑,以色列的地面攻势绝对不可接受。”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特雷莎·里韦拉更是直言:“以军在加沙的行径已构成种族灭绝。”
但美国的纵容让以色列有恃无恐。9月15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访以期间重申“无条件支持”,甚至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64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这些武器随后被用于9月21日对加沙城阿尔萨布拉社区的空袭,造成杜什家族25人遇难,包括7名儿童和3名孕妇。美国《纽约时报》评论:“当华盛顿为特拉维夫的炸弹买单时,任何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加沙平民成为最无辜的牺牲品。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报告显示,加沙地带已有50万人陷入饥荒,370人死于营养不良和饥饿,包括131名儿童。9月15日,加沙纳赛尔医院7名婴儿因母亲营养不良、持续恐惧和被迫流离失所而死亡,他们的遗体被裹在沾满血迹的毯子里,成为战争罪行的无声控诉。
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正经历着比集中营更残酷的生存考验。从加沙北部到中部仅20公里的路程,单程花费高达1200美元,许多人被迫卖掉个人物品甚至器官筹集路费。加沙南部房租暴涨,一套小公寓月租达1500美元,无数家庭只能在帐篷中度过寒冬。一位母亲在短信中写道:“这一次,我不会离开我的房子。成千上万的人离开了家园,却仍被以色列杀害。所以何苦撤离?”
面对以色列的扩张政策,国际社会陷入深刻分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提供军事和外交支持,而法国、卡塔尔、埃及等国则积极推动停火谈判。9月20日,卡塔尔首相与埃及外长通电话,强调“必须通过对话化解紧张局势”。但以色列的强硬态度让调解努力屡屡受挫——9月23日,以色列拒绝参加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理由竟是会议与犹太新年“时间冲突”。
这种冷漠与傲慢,让中东和平愈发遥不可及。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当一方将战争目标扩展到整个地区,当另一方持续提供致命武器,和平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美国已向以色列交付价值超200亿美元的武器,这些炸弹不仅摧毁了加沙的建筑,更炸碎了国际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站在2025年的深秋回望,巴以冲突已演变为一场超越地域的道德危机。以色列的扩张政策、美国的纵容包庇、哈马斯的抵抗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毁灭性的循环。但历史告诉我们,暴力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划下的“绿线”,如今已被鲜血染成红色;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突袭,换来的是加沙6.5万条生命的消逝。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的认知:战争没有赢家,和平需要勇气。当以色列的坦克继续碾过加沙的废墟,当美国的炸弹继续从得克萨斯州的工厂运往特拉维夫,人类文明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沉沦于仇恨的漩涡,还是勇敢迈向和解的曙光?答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