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起底柯克之死
【央视起底柯克之死】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犹他山谷大学进行题为“证明我是错的”公开辩论时遭枪击身亡。就在遇害前一周,他还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与主持人争论:“为什么大家总盯着‘枪支暴力’?应该盯着‘坏人用枪’啊!”他甚至举了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例子:“如果那些老师有枪,20个孩子就不会死!”柯克有个著名论断:“你们的父母说‘枪很危险’,但他们没告诉你——当坏人闯进你家时,危险的不是枪,是你手里没有枪。”这套逻辑在他的追随者中广为流传,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正在演讲的政治人物,需要靠手中的枪来保护自己免受听众的子弹。枪击事件发生后约3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了柯克的死讯,并向其家人致哀。同时,他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一直持续到9月14日傍晚6时。特朗普反应悲痛,但美国枪击案后降半旗、民众祈祷已是常态,接着便是等待下一次枪声。讽刺的是,历史数据显示,柯克之死或再引发枪械股上涨,如过往多起枪击案后枪械股大涨,甚至特朗普集会遇扔鸡蛋,枪械股也能涨。枪击案致枪械股上涨,因枪击后美国“枪焦虑”爆发,人们怕买不到枪,这成了军火商的免费广告。柯克之死更具冲击力,他是“支持持枪的人”却被枪杀,将引发保守派选民恐慌,新一轮购枪潮或将来临。柯克生前所在的“美国转折点”组织发展迅速,他本人是特朗普支持者阵营中的“网红”,参与多次竞选活动,还被视为“共和党未来的议长候选人”。
这样一个将“持枪权”视为核心政治理念的人物,最终成为了枪支暴力的牺牲品,这种自我矛盾堪比莫比乌斯环——你沿着“拥枪”的一面一直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被枪杀”的另一面。柯克死后,共和党迅速将其定性为“政治暗杀”,并仍然坚持“问题在于人而非枪”的一贯立场,绝不让民主党借此发挥,用作控枪议题的舆论工具。这种反应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剧本——在美国,每次大规模枪击事件后,两党的反应几乎如同复制粘贴:民主党呼吁控枪,共和党强调心理健康问题;民主党指出枪支泛滥,共和党说“杀人的是人不是枪”。
柯克之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最荒诞的矛盾:越强调“枪能保护自由”,越多人死于枪下;越多人死于枪下,资本越赚钱。
检方披露的细节揭示了这场谋杀的荒诞性:22岁的罗宾逊在子弹上刻有“Antifa”(反法西斯组织)字样,却使用带有瞄准镜的毛瑟步枪实施远距离狙击;其社交媒体充斥对柯克的极端诅咒,却来自一个“父母均为共和党选民”的优等生家庭。这种矛盾性恰似美国政治的缩影——当身份政治取代政策辩论,当阴谋论替代理性讨论,任何个体都可能成为极端情绪的牺牲品。
柯克之死暴露出美国右翼势力深陷的“回旋镖困局”。特朗普集团长期通过以下策略操纵政治。将移民、LGBT群体、自由派学者描绘为“文明威胁”,柯克曾称“多元文化主义是精神癌症”。特朗普在2024年遇刺后高呼“战斗到底”,其支持者随即在集会中高举“第二次内战”旗帜。柯克推动的“反DEI(多元、公平、包容)运动”已导致17个州立法禁止公立大学开设种族研究课程。
但这种策略正在产生致命反噬。FBI数据显示,2025年针对政治人物的暴力威胁较2020年激增470%,其中63%来自右翼极端分子。犹他州立大学辍学生罗宾逊的案例显示,网络激进化使青少年在18个月内完成从“温和阳光”到“政治杀手”的蜕变。柯克遇刺后,共和党控制的州议会紧急通过《政治言论保护法》,允许议员携带隐藏式武器进入议会,而民主党控制的州则加强校园安检,形成“安全军备竞赛”。
更讽刺的是,柯克生前推动的“校园持枪合法化”议程,直接导致其遇刺时现场无任何安保措施。这种“我播种龙卷风,却抱怨自己被吹走”的荒诞,恰是右翼民粹主义内在矛盾的爆发。
但柯克之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政治生态恶化的必然产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显示,当前美国政治暴力呈现三大特征。首先,低门槛化,全国步枪协会(NRA)的游说使31个州允许18岁公民购买突击步枪,罗宾逊使用的毛瑟步枪在犹他州仅需2小时背景审查即可购得;其次,算法强化,TikTok等平台算法将罗宾逊这类“边缘用户”推入极端内容回音室,使其在6个月内接触超过5000条暴力政治内容;最后,身份固化: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62%的共和党支持者认为民主党是“国家敌人”,58%的民主党人视共和党为“民主威胁”,这种“敌我化”认知使暴力获得道德正当性。
这种环境下,柯克之死迅速被两党工具化。共和党方面,特朗普下令全美降半旗,在亚利桑那州葬礼上怒斥“激进左翼制造了这场屠杀”,其竞选团队同步推出“为柯克而战”募捐活动,24小时内筹得2300万美元;民主党方面,众议院议长哈里斯推动《政治暴力防治法案》,要求社交媒体公开政治广告金主信息,却遭共和党以“侵犯言论自由”否决。
柯克遇刺后,其母亲在声明中写道:“我的儿子死于他亲手浇灌的仇恨之花。”这句话恰似对美国政治的终极审判。当特朗普在集会上高呼“他们想取消我们,我们就取消他们”,当进步派议员在国会山高举“拒绝法西斯”标语,当校园里的年轻人为“文化战争”拔枪相向——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自我解构。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63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开启种族平等进程;2025年柯克之死,却让两党在政治暴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或许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当辩论让位给子弹,当理性沦为笑柄,这个国家失去的不仅是几个政治人物,而是民主制度存续的根基。”
在这场永无止境的回旋镖游戏中,下一个被击中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