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完成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
【歼-35完成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9月22日,海军相关部门透露,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完成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掌握电磁弹射、五代隐身舰载机与固定翼预警机三大核心技术的国家,西太平洋战略格局由此迎来根本性重塑。据视频显示,作为全球首款双模式隐身舰载机,歼-35在海上作战模式下采用防盐雾涂层,隐身性能衰减不足15%,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仅为F-35C的1/6。其搭载的两台涡扇-19发动机赋予2.2马赫超音速巡航能力,配合内置弹舱携带的6枚霹雳-15导弹,可在300公里外实施超视距打击。训练中,歼-35展现的“满油+隐身构型”弹射起飞能力,使其无需外挂油箱即可覆盖第一岛链。海军飞行员李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歼-35的AR头盔显示器与触控主屏实现战场信息实时共享,配合空警-600的400公里外目标指引,可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更令人瞩目的是,歼-35内置折叠式登机梯的设计,使飞行员登机时间缩短至10秒内,较歼-15的外挂梯模式效率提升3倍。
军事专家表示:次特殊的“上新”,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800公里外“一击必杀”,第二岛链成“火力覆盖区”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赋予歼-35等舰载机“满油满弹”起飞能力,使其作战半径延伸至800公里以上,对海打击范围覆盖第二岛链核心节点——关岛。军事专家指出,歼-35搭载的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达300公里,配合空警-600预警机的300公里外持续巡航能力,可构建“400公里预警+800公里打击”的立体火力网。这意味着,福建舰无需前出第一岛链,即可对关岛基地的加油机、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实施“防区外狙杀”,彻底打破美军“以岛链封锁中国”的战略幻想。
技术支撑:福建舰电磁弹射轨道长度达110米,较美国福特级多出4米,弹射功率提升15%,可轻松弹射35吨级的歼-35。而福特级因电磁系统故障频发,至今未能实现F-35C满载弹射,其实际作战半径仅600公里,差距显著。
看点二:从“单一机型”到“全谱系作战”,体系化能力跃升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实现“从4吨级无人机到35吨级重型战机”的全机型兼容,形成“隐身突击+体系预警+无人侦察”的复合作战编组。此次训练中,歼-35与空警-600的协同侦察-打击链路响应时间缩短至12秒,较传统非隐身战机编队提升40%;攻击-11无人机通过电磁弹射升空后,可执行“穿透性侦察”任务,为舰队提供实时战场态势感知。
福建舰可同时搭载歼-35(隐身突击)、歼-15D(电子战)、空警-600(预警)、攻击-11(侦察)等机型,形成“空中指挥所+隐身杀手+电子干扰手”的完整作战链条。福建舰每昼夜最大出动能力达120架次,较山东舰提升60%,可实施“4波次持续打击+2波次应急响应”的标准化作战流程,满足台海、南海等方向“快速部署、持续压制”的战术需求。
看点三:三航母格局成型,中国海军“区域拒止”能力质变
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三航母轮换部署”时代,可确保至少两艘航母同时保持战备状态。结合055型驱逐舰、901型综合补给舰,福建舰战斗群具备全球部署能力,其舰载机群可在无海外基地依托的情况下,实现半径1000公里内的制空权控制与快速兵力投送。
福建舰与山东舰形成“东西对进”战略布局,前者携带歼-35直插台岛东南400公里“应变禁区”,后者在台湾海峡实施封锁,压缩外部势力介入空间。福建舰战斗群可常态化巡航南沙群岛,其打击范围覆盖菲律宾巴拉望岛、马来西亚沙巴州等争议海域,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福建舰与火箭军东风-26B高超音速导弹形成“海基+陆基”立体打击网络,15分钟覆盖关岛的能力迫使美军第七舰队后撤至菲律宾海,彻底改写亚太军事博弈规则。
专家点评:中国海军“从跟随到引领”的战略跨越
军事评论员曹卫东指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领先美国至少20年,其稳定性、兼容性和出动效率均超越福特级。歼-35的列装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五代舰载机的国家,其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全面碾压F-35C。”
台湾时事评论员蔡正元则直言:“福建舰已跻身‘当今最强大航母之一’,其综合战力足以与福特级平齐,而其他传统航母则被远远甩在身后。”
结语:从辽宁舰的“从无到有”到福建舰的“从有到强”,中国海军仅用十余年便完成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的技术跨越。随着福建舰正式服役,中国将依托“三航母+五代机+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构建起全球最强大的区域拒止体系,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注入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