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傻眼!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逐渐从“结果导向”到“”理解优先!!
创始人
2025-09-23 07:03:38
0

  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近日,一道看似简单的二年级数学题——“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孩子写下的“3×8”被老师判错,理由是“应列式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即8×3)”。这一评判瞬间点燃了家长圈,尤其是80后、90后家长们,围绕“乘法算式顺序是否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看似围绕一道数学题的争议,实则折射出教育理念的迭代、代际认知的差异,以及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深层困惑。在许多80后、90后的记忆里,乘法算式的顺序从来不是重点。彼时,无论是“3×8”还是“8×3”,只要最终答案是24,就能轻松拿到满分。毕竟,乘法交换律(a×b=b×a)早已证明了两者的数学本质毫无差别。正如一位90后家长闫先生坦言:“我从小学的就是只要结果对就行,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总重一样,谁会在意怎么列式?”然而,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新教材对乘法列式的要求明显收紧。杭州、福州等地多位数学教师证实,根据最新教学要求,学生在面对“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这类具体情境时,必须列式为“8×3”(每份数×份数),而非“3×8”(份数×每份数)。老师的解释很明确: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通过列式与情境的严格对应,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8个水果”是“每份的量”,“3个盘子”是“份数”,进而为后续学习倍数关系、除法运算乃至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孩子刚学乘法时,如果直接灌输‘交换律结果一样’,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杭州拱墅区二年级教师包老师表示,“现在的教学更强调‘为什么这样列式’,而不是单纯追求答案。比如同样是24个水果,‘8×3’对应的是每盘8个、共3盘的具体情境,而‘3×8’若脱离语境,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组合方式。

  这场争议迅速分化为两派观点,而分水岭恰恰与家长的年龄层密切相关。

  ​​支持“顺序严谨”的家长(多为70后及部分80初)​​认为,数学的本质不仅是计算,更是逻辑的训练。一位70后李女士回忆:“我们小时候学算术,老师明确区分‘乘数’和‘被乘数’,就像‘除数’和‘被除数’一样有固定角色。列式顺序反映了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如果从小不培养这种严谨性,未来学物理、化学等需要精确建模的学科时,可能会吃亏。”在他们看来,新教材的要求并非“死板”,而是回归了数学教育的本源——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孩子建立“量与关系”的直观认知。例如,“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虽然总重相同,但前者可能是单只规格高、数量少,后者则是单只规格低、数量多,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影响决策(如采购策略、营养搭配),而列式的顺序正是这种逻辑差异的数学表达。

  ​​反对“过度强调顺序”的家长(多为90后及部分80后)​​则认为,教育应当平衡规则与灵活性。一位90后爸爸吐槽:“现在孩子做题像解谜——不仅要算对,还得揣摩出题人的‘隐藏意图’。乘法交换律是数学的基本定律,既然结果必然相等,为什么非要限制表达方式?”他们担忧,过于严格的顺序要求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甚至让数学学习变成机械的记忆游戏。更有二胎家长坦言“崩溃”:“去年教大儿子时,3×8和8×3都能对;今年教小儿子,顺序错了直接扣分,育儿方法年年变,家长跟不上节奏!”

  实际上,这场关于“3×8还是8×3”的争论,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结果导向”向“过程理解”转型的缩影。

  ​​传统教学更注重“效率”与“结果”​​。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普及率较低的年代,快速掌握基础计算技能是首要目标。乘法交换律的存在使得“3×8”和“8×3”的区分显得“非必要”,只要孩子能快速得出正确答案,教学任务便算完成。这种模式培养了大量具备基础运算能力的劳动者,适应了工业化初期对标准化技能的需求。

  ​​现代教育更强调“理解”与“迁移”​​。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结果正确已无法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教育研究者指出,通过具体情境(如“每盘8个水果,3个盘子”)强制规范列式顺序,本质上是在训练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即从真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如“每份数×份数”)表达出来。这种能力不仅关乎数学成绩,更是未来学习科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回应中所言:“乘法算式的符号表达是对乘法定义的约定,在具体情境中,这种约定的意义是唯一的。”

  此外,新教材的严格要求也与后续学习的衔接有关。多位教师反馈,若学生在低年级未建立清晰的“量与份数”概念,后续学习分数、比例、函数等抽象知识时极易混淆。例如,在解决“将24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几份?”这类问题时,若学生对“份数”和“每份数”的对应关系理解模糊,很容易列式错误。

  面对这场争议,最焦虑的莫过于夹在中间的家长。尤其是家有二胎的80后、90后父母,既要遵循新教材的规则辅导二宝,又要用“老方法”给大宝复习,这种“认知错位”让他们直呼“崩溃”。一位杭州家长调侃:“去年教大儿子‘3×8’‘8×3’都对,今年教小儿子顺序错了扣分,感觉自己像个‘教学事故现场’的搬运工。”

  然而,焦虑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在坚持教育原则的同时,缓解家长的适应压力?

  ​​对学校而言​​,教师需要在严格执行教学要求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解释工作。例如,通过家长会、线上视频等方式,详细说明“为什么现在要强调顺序”“这种要求对孩子未来学习的帮助是什么”,避免家长因“不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正如包老师所言:“我们要求顺序严谨,不是为了刁难孩子,而是希望他们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但解释工作要做到位,让家长明白‘严格’背后的逻辑。”

  ​​对家长而言​​,则需要调整心态,接受教育理念的迭代。与其纠结“为什么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如借此机会与孩子共同探索“为什么这样列式更合理”。例如,通过摆水果模型、画分盘示意图等方式,让孩子直观感受“每份数”和“份数”的区别,从而自发理解列式顺序的意义。正如一位支持新规则的家长所说:“一开始我也觉得麻烦,但陪孩子摆过水果盘后,发现他真的能说出‘8个是每盘的数量,3盘是份数’,这种理解比单纯背答案更有价值。”

  ​​对教育部门而言​​,在推进教材改革时,需兼顾“规范性”与“过渡性”。例如,针对已掌握乘法交换律的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放宽列式顺序的要求;或在低年级教学中增加“情境-算式-意义”的可视化工具(如动画演示、实物操作),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建立逻辑关联,减少家长的辅导负担。

  “3×8还是8×3?”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的核心命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只会机械套公式、追求答案正确的“解题机器”,还是能理解数学本质、灵活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

  或许,答案并非非此即彼。严格规范列式顺序,是为了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夯实基础、建立逻辑;而尊重乘法交换律的灵活性,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欲。两者的平衡,需要学校、家长与教育部门的共同智慧——既坚守教育的科学性,又保留成长的包容性。毕竟,数学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结果,更在于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思维的闪光。而这,或许才是这道“争议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