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2日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行至今逾6年,香港总商会主席陈瑞娟表示,过去半年,企业在湾区的投资仍保持强劲,虽然目前大湾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度壁垒的挑战,但相信随著“湾区标准”、“港资港仲裁”等的发展,有望逐步消除壁垒,大湾区亦有机会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四大湾区之首。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虽然近年有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及其他宏观因素影响,据传媒报道,陈瑞娟表示,观察到过去半年,企业在湾区的投资仍保持强劲,尤其在创科、金融及现代服务业方面,举例今年年初,汇丰银行在深圳前海的新办公大楼揭幕,其投资额逾40亿元人民币。
此外,陈瑞娟早前随特首访问团走访中东及东盟,发现很多人对投资中国相当感兴趣,他们纷纷查询如何可透过香港进入大湾区。香港保持自由港优势,且是全球唯一双语普通法的地区,东南亚及中东等企业可透过香港拓展湾区市场。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今年3月,《关于修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实施,进一步对香港开放内地市场,让香港提供不同优势服务领域的企业更容易进入内地,也对湾区发展大有裨益。
陈瑞娟提到,《修订协议二》最吸引之处便是加入“港资港仲裁”措施,支持在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注册的港资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以处理商业纠纷。并引入“港资港法”,即在大湾区试点城市(暂为珠海及深圳)注册的港资企业,可选择使用香港的法律为合同适用法。如外商来港成立公司,日后便可藉香港公司进军内地市场。
此外,《修订协议二》在金融、电信、建筑、电视电影、旅游等诸多领域,亦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对香港服务提供者的准入门槛,部分亦先在大湾区实施。
陈瑞娟还提到,近年大湾区各项发展中,“湾区标准”属重要的进展。
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的发展机遇,粤、港、澳三地政府致力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订立“湾区标准”,供相关业界以自愿形式采用,以促进三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资料显示,已制定及公布的“湾区标准”合共244项,涵盖多个领域,包括食品质量和安全、粤菜、预制菜、交通、机电产品,以至医疗、护理、教育及电竞等。
虽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度壁垒的挑战,但陈瑞娟认为,其表现绝不逊色于其他三个湾区,即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并且有机会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四大湾区之首。
在世界四大湾区之中,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开全球未有之先例。从经济规模来看,2021年,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经济总量分别为20940亿美元、19020亿美元和12712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二。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迈上14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台阶,超越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和旧金山湾区的1.38万亿美元,与东京湾区并肩而立,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据测算,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速,到202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陈瑞娟相信,在香港的国际化及大湾区集群优势互补的情况下,能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个具国际标准的湾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