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回应在非洲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
【中企回应在非洲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2025年9月,一则“中企在非洲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的消息如巨石投入舆论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这场围绕中国有色矿业旗下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的争议,不仅牵动着中非经贸合作的神经,更成为国际舆论场中责任、规则与利益博弈的焦点。时间倒回至2025年2月18日,谦比希湿法公司一座尾矿坝因防渗膜被盗割,叠加赞比亚当地20年来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导致部分尾矿泄漏。事故发生后,中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于次日凌晨3点半完成溃口封堵,有效控制了事故源头。随后,公司依据赞比亚政府指令,全面开展环境修复和治理工作,并按照官方损害赔偿报告完成对个体农户的赔偿。截至8月7日,赞比亚政府公开声明局势已基本恢复正常,水体pH值恢复标准,重金属浓度持续下降,当地供水系统于2月24日全面恢复运行。然而,平静的修复进程在9月被打破。据称当地百余名民众(实际授权仅11人)向法院提起请愿,要求中企设立环境修复托管账户并存入800亿美元(约合赞比亚三年GDP总和),另加2亿美元紧急救助及健康评估基金。这一数字远超全球环保领域历史最高罚单——德国大众“尾气门”事件的153亿美元赔偿,其合理性瞬间引发质疑。
面对这场“舆论风暴”,中国有色矿业于9月18日发布澄清公告,明确指出索赔“缺乏依据”,并强调已聘请当地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对。公司负责人表示,事故发生后,企业始终秉持“不逃避、不推诿”的态度,从溃口封堵到环境修复,从农户赔偿到政府协作,每一步均符合国际规范与当地法律。数据显示,谦比希湿法公司2025年上半年阴极铜产量同比下降73.3%,粗铜产量下降42.4%,事故对中企的实际经营影响有限,但企业仍坚持履行社会责任,未因成本压力缩减修复投入。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进一步阐明中方立场:“相关企业积极担责,主动配合赞比亚政府处置,并取得明显成效。赞比亚政府已多次公开肯定中企工作,中方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这一表态既肯定了企业的责任担当,也划清了“恶意索赔”与“合法维权”的界限。
800亿美元的索赔额,相当于赞比亚全国GDP的三倍、外汇储备的二十倍。这一数字的荒诞性,折射出事件背后的复杂博弈。
一方面,部分西方媒体与NGO组织被指“旧闻新炒”,试图将个别事件放大为系统性抹黑。例如,有机构宣称“150万吨废水泄漏”,而实际矿区年产量尚不足此数;另有报道称河流pH值达1(强酸性),却忽视水体自净能力与监测数据矛盾。这些夸大其词的指控,与赞比亚政府“局势正常”的评估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舆论操控的痕迹。
另一方面,索赔程序的非正规性也引发关注。目前,该请愿仅在法院登记但未被受理,原告代表性存疑(实际授权仅11人),更像是通过舆论施压而非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分析指出:“此类事件往往伴随政治动机,企业需警惕‘规则套利’与‘舆论绑架’的双重风险。”
尽管索赔事件充满争议,但中企在事故处置中的表现仍获赞比亚政府高度认可。9月10日,赞比亚副总统赴现场调研时表示:“中企的应急响应速度与环境修复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这种肯定并非偶然。多年来,中国有色矿业在赞比亚累计投资超2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并建有医院、学校等公益设施,其“技术赋能+本地化运营”的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然而,事件也暴露出中企海外风险管理的短板。施懿宸指出,尽管企业建立了尾矿库安全管理制度等预案,但对极端气候与人为破坏的叠加风险评估不足,导致防渗膜被盗割后未能及时预警。这提示中企需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融入战略决策,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控”,通过数字化监控、社区共治等手段构建风险防火墙。
这场风波最终走向何方?法律专家认为,双方大概率通过调解达成妥协,中企可能以“企业社会责任”名义出资升级社区供水设施、开展健康检查,而非承认巨额赔偿。无论如何,事件已为中企海外发展敲响警钟:在“走出去”进程中,既要坚守责任底线,也要学会在舆论场中主动发声,用事实击碎谣言,用规则化解争议。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非合作正从“资源驱动”转向“规则共建”。中国外交部的强势回应,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方尊重非洲国家主权,支持企业依法维权,但绝不容忍任何势力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这种“不惹事、不怕事”的态度,恰是中非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关键——唯有以规则为基、以信任为桥,才能让合作成果真正惠及双方人民。当舆论的喧嚣逐渐平息,谦比希矿区的尾矿坝上,修复工作仍在继续。那些被污染的水体终将清澈,而中企用责任与智慧书写的答案,也将为中非合作的下一个十年,注入更坚定的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