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1日电 9月20日,2025复旦首席经济学家香港论坛暨香港城市大学商业领袖论坛首场圆桌讨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与未来趋势”在香港举行。活动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廖芳莉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浙江大华技术战略&投资总经理廖志荣、腾讯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OpenCertHub主席湛家扬、香港物联网商会会长庄毅坚等学界业界嘉宾参与,围绕大模型落地、湾区角色及AI综合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技术扩散:大模型如何走向场景落地
腾讯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指出,大模型已带来人工智能的范式跃迁,其影响在腾讯会议等场景中尤为显著。过去会议价值往往在会后流失,而在大模型与AI Agent加持下,会议实现了从会前资料聚合、会中实时提炼,到会后结构化沉淀的全链路重构,成为组织的协作中枢。腾讯推动的是“好用的AI”,这一理念通过统一大模型底座、场景化优化和流程插槽设计,广泛应用于微信、游戏、广告、文档等业务。核心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让用户在关键环节真切感到“更快、更准、更省心”,并确保组织长期稳定运行。
浙江大华技术战略及投资总经理廖志荣强调AI应用需平衡成本与效益:年轻化、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更易释放AI价值,传统企业则需以业务痛点为导向探索务实方案。
香港物联网商会会长庄毅坚提出,大模型解决信息空间问题,但真正赋能经济还需要进入现实场景。他提出“世界模型”的概念,认为AI必须结合感知、语言和行动能力,推动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家庭与服务业。“AI不仅要有头脑,更要有手和脚。”他认为,香港凭借连接国际与内地的双重优势,能够在标准制定、跨境合作与应用推广中扮演重要角色。
湾区内外:AI时代机遇与挑战
产业和物理层面的探索为AI奠定了落地基础,在区域与制度层面,香港的角色则显得尤为关键。OpenCertHub主席湛家扬指出,香港在制度环境、国际化及变革管理上的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国际与内地的桥梁,尤其擅长推动AI“落地最后一公里”。他强调未来稀缺的是既懂行业规则又懂技术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分析,此轮AI冲击中高技能群体的常规认知任务,短期提效但长期可能导致“认知债务”(丧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高估自身水平),需互动式学习而非完全依赖。组织层面,AI可能削弱研发/创意部门的创造力与多样性,需平衡效率与创新;社会层面,未来不平等或因AI素养差异在高技能群体间扩大,提升全民AI素养成治理重点。
面对这一挑战,商世东回应称,大模型正从“判别”走向“生成”,下一阶段关键是交互深化与“Agent化”(任务导向智能体)。个人端体验领先,企业端需合规稳定,未来AI使用能力或成新分化点,组织需保持创造力多样性。同时,AI渗透教育、医疗等领域将考验政府治理,需建立可信透明体系,避免加剧不平等。
廖志荣指出,AI扩散路径存在差异:美国争标准制定权,欧盟重监管可信性,中国擅快速规模化。产业层面,数字化高、资本雄厚的行业渗透快,工业制造等高可靠性领域仍处局部应用。他强调,香港与大湾区兼具内地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触优势,有望在全球AI治理与标准竞争中发挥桥梁作用。
当前AI发展处于关键阶段,从技术扩散到多场景落地仍具挑战。大模型突破与产业落地正深刻重塑经济社会,其综合影响已超越技术本身,涉及个人认知、组织治理、社会公平与全球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