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 积水没过观看大爷的小腿,大爷仍然认真观看!
创始人
2025-09-21 13:03:26
0

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

  【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9月19日下午,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下镇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被暴雨浇成泽国。当积水漫过观众席第三排座椅时,三百余名观众陆续撑伞离场,唯有一位白发老人固执地坐在塑料椅上,任凭雨水浸透裤管。此时,戏台上七名潮剧演员踩着及膝的积水,将水袖甩出凌厉的弧线,《苏六娘》的唱腔穿透雨幕,在天地间激荡出震撼人心的回响。这场持续三小时的“独角戏”,让中国戏曲史上最动人的坚守与传承,在暴雨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日上午10时,文化广场已聚集三百余名观众,其中不乏从潮州、揭阳专程赶来的戏迷。原定14时开场的《荔镜记》因暴雨推迟半小时,当雨势稍缓时,团长陈文辉当机立断:“戏台是祖师爷赏的饭碗,不能轻易撤!”演员们迅速用防水布包裹音响设备,在积水中架起临时排水渠,用木凳垫高乐器箱。然而天公不作美,14时45分,暴雨复降,观众席在十分钟内被淹没。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劝离时,68岁的陈伯突然起身,将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郑重放在椅面上:“我年轻时在戏班敲锣,知道停演对演员多伤士气。”这个举动仿佛按下暂停键,原本躁动的人群竟陆续安静下来,二十余名观众选择留下,其中七人自发站在戏台四周为演员挡雨。当15时30分观众席仅剩陈伯一人时,后台监控显示,七名演员集体向团长举手示意。饰演苏六娘的林婉秋抹去脸上的雨水,朝着观众席深深鞠躬:“只要有一位观众在,戏就不能停!”此刻,戏台木板上的积水已达15厘米,演员们不得不将戏靴换成雨靴,在湿滑的台面上保持身段。这场看似偶然的坚守,实则是潮剧人六百年传承的必然。陈伯从贴身口袋掏出一本泛黄的戏班日记,1968年3月15日的记录显示:“今日于揭阳演《告亲夫》,突遇暴雨,班主林茂发率众演至天明,观众剩七人,得赏钱三元二角。”这种“戏比天大”的信仰,在当代年轻人身上产生奇妙共振。

  9月21日清晨,二十余名年轻人自发带着扫帚、水泵前来清理场地,其中几位竟是当晚提前离场的观众。“我们后来在抖音看到完整视频,特别后悔。”95后程序员小林蹲在戏台边擦拭水痕,“今天来帮忙,算是给祖师爷交份悔过书。”更令人动容的是,三位潮剧专业的学生从广州连夜赶来,在雨中为演员递毛巾、搬道具,用行动诠释“传承”二字的分量。

  戏台上,演员们用特殊方式回应这份厚爱。当演到《苏六娘》“投江”一折时,林婉秋故意放慢水袖动作,让陈伯能看清每个表情;饰演书生的张志强即兴加唱一段:“暴雨倾盆志愈坚,知音虽少情更绵”,引发陈伯拍椅叫好。这种超越舞台的互动,让传统戏曲的“第四堵墙”在雨水中轰然倒塌。

  这场暴雨中的“独角戏”,恰似一记清越的戏鼓,敲醒了沉睡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当#暴雨中潮剧团为1人演出#的话题冲上热搜,2.3亿网友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感动:“小时候跟爷爷看戏,总不理解他为何看得泪流满面,现在懂了”“这才是真正的‘一个观众的剧场’,比任何明星演唱会都震撼”。

  文化学者指出,这场演出揭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三大精神内核:对艺术的虔诚、对观众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潮剧团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舞台多么华丽,不在于观众多少,而在于那份“戏开锣就要唱到底”的契约精神。

  这种精神正在产生连锁反应。9月20日,汕头市文旅局宣布将莲下镇文化广场列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某企业当场捐赠50万元用于戏台修缮;更有网友发起“云看戏”众筹,短短两小时筹得善款超20万元。正如陈文辉团长在雨中所哼的《荔镜记》唱段:“风雨不改忠贞志,天地为证戏魂长”,这场暴雨中的坚守,已然化作照亮文化传承之路的星火。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场“慢艺术”的坚守引发深层思考。当短视频平台用15秒切割人们注意力时,潮剧团却用三小时完整呈现一个故事;当明星演唱会因小雨取消时,这些草根艺人却在暴雨中完成艺术升华。这种反差,恰恰映照出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精神品质——专注与执着。

  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中展现的代际传承模式。老戏迷用行动守护传统,年轻人在感动中完成文化认同,这种“双向奔赴”的传承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正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明所言:“当年轻人开始主动为戏台扫水时,传统文化就真正活在了当下。”

  站在被雨水冲刷得锃亮的戏台上,陈文辉团长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街灯,突然哼起《荔镜记》的经典唱段。此刻,积水已退,但戏台木板上深浅不一的水痕,恰似时光镌刻的五线谱。那些在暴雨中飞扬的水袖、那些穿透雨幕的唱腔、那个独自守候的佝偻背影,共同谱写出中华文化最动人的生命乐章。这场暴雨中的“独角戏”,终将随着时光流逝成为记忆,但它唤醒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智慧,却如戏台上的大红柱,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的殿堂。当我们在讨论“艺术值多少钱”时,这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从来不是用钱衡量的——那是对传统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更是对“不辜负”三个字的终极诠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