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张权被查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张权被查】9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重磅通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张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安徽省马鞍山市监委监察调查。这起发生在通信基建领域的高级别腐败案件,不仅撕开了央企高管“两面人”的伪装,更暴露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权力监督的深层挑战。
现年54岁的张权,拥有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士、电子与信息工程硕士学历,是典型的“技术型官员”。其职业生涯始于山东通信系统,2001年起历任威海电信副总经理、山东通信计划建设部副主任等职,2008年联通网通合并后,他转任临沂联通总经理,主导过鲁南地区通信网络升级工程。
2014年,张权调任中国铁塔山东省分公司总经理,开启央企高管生涯。在此期间,他主导了京沪高铁沿线5G基站建设,曾公开宣称“要让高铁乘客享受不间断的超高清视频服务”。2020年升任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后,他分管全国铁塔资源调配,掌握着价值超千亿的通信基础设施命脉。2022年转任中国通号党委副书记,本应聚焦高铁信号系统安全,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戛然而止。
值得注意的是,张权落马前三个月已悄然“退场”。中国通号2025年6月公告显示,其因“个人原因”辞去党委副书记职务,但未披露具体去向。这种“软着陆”式的离职,在近年落马官员中并不鲜见,折射出腐败分子试图逃避监管的侥幸心理。
张权案发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4月,首都机场集团原总经理助理韩伟因涉嫌在航空货运基建项目中收受贿赂被查;2024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先明因插手市政通信管道工程落马。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腐败图谱:
技术壁垒滋生暗箱操作。通信基建项目涉及复杂的技术参数与行业标准,外行难以介入监督。张权在铁塔公司任职期间,曾主导制定《5G基站共建共享技术规范》,这本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却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知情人士透露,某些基站选址、设备采购环节存在“技术性腐败”,通过调整参数标准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制”招标条件。
政企旋转门加剧利益输送。张权在通信系统深耕30年,人脉网络覆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其任职轨迹显示,他常在地方通信管理局、央企、行业协会间轮转,这种“旋转门”机制为权力变现提供便利。例如,某设备供应商为获取订单,可能通过“技术咨询费”“课题合作费”等名义向退休官员输送利益,而张权恰好具备这种“资源整合能力”。
新型基建监管滞后于技术迭代。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催生出“数字腐败”新形态。调查发现,某些通信项目采用“虚拟货币支付”“境外账户走账”等隐蔽手段,传统审计手段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张权案中,纪检监察机关需突破技术迷雾,联合网络安全专家重构资金链、利益链,这对办案能力提出全新挑战。
张权落马当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同步发布《通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方案》,明确将“基站选址审批”“设备采购招标”“政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监督环节。这场专项整治行动释放出强烈信号:反腐败斗争正在向新兴领域纵深推进。
技术赋能监督体系。安徽省纪委监委在办理张权案时,首次运用“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涉案企业200余万条财务数据进行溯源,成功锁定多笔异常资金往来。这种“以技术反制技术腐败”的模式,为新型基建领域反腐提供了新范式。
穿透式监管打破利益藩篱。针对通信项目“总分包”乱象,国务院国资委推出“穿透式招标”制度,要求主承包商公开所有层级分包商信息,并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某通信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连给基站刷漆的施工队都要备案,想搞利益输送越来越难。”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国铁塔公司已启动“旋转门”人员任职回避审查,对离职三年内到供应商企业任职的高管建立“负面清单”。同时,推行“阳光采购”平台,所有招标信息实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些举措旨在斩断“期权腐败”“影子股东”等新型利益输送链条。
张权案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属性:它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可能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当5G基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时,我们更需要筑牢监管的“防火墙”。
这起案件再次证明,腐败没有“技术免疫区”。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只要存在权力集中、资源密集的环节,就必须用制度笼子约束权力。从“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到终身追责机制,从智能监督平台到社会共治网络,唯有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才能确保新基建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清廉工程。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张权案的查处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警示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反腐败斗争必须与时俱进,用科技手段武装监督体系,用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座通信基站都成为传递清廉信号的“数字灯塔”,让新基建的每一分投入都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