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广东的火流星被挖出 重423公斤
【坠落广东的火流星被挖出 重423公斤】近日,广东茂名电白区一处荔枝园内,随着千斤顶缓缓升起,一块重达423公斤的黑色巨石破土而出。这块被国际陨石学会命名为“茂名”的L6型球粒陨石,正是5月28日晚划破粤西夜空的超亮火流星主体。这场持续114天的“天地追踪”,不仅刷新了中国目击陨石单体重量纪录,更以科学实证击碎了网络谣言,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宇宙科普课。5月28日21时33分,茂名、湛江及海南北部数万居民目睹了震撼一幕:一颗橙黄色火球拖着长尾掠过天际,瞬间将黑夜照如白昼。行车记录仪显示,火流星在电白区上空发生空爆,撞击能量预估达1500吨TNT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十分之一。茂名市应急管理局次日确认,此次事件为自然现象,未造成人员伤亡。“那道光比闪电亮百倍,窗框都在震动。”家住电白区小良镇的果农陈伯回忆道。社交媒体上,#茂名巨响火流星#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20亿次。深圳市天文台通过光谱分析指出,该火流星含铁、硅、钙等元素,钠元素谱线较弱,或来自太阳系早期物质。当多数人认为陨石已坠入南海时,宁夏陨石猎人步凡却开启了跨省追踪。6月1日清晨,他带领团队携无人机、光谱仪等设备抵达茂名,通过走访23个目击村庄、分析17段监控视频,最终锁定电白区马岚河一带。“我们用计算机模拟了12种坠落轨迹,发现所有数据都指向这片荔枝园。”步凡展示的建模图显示,陨石在穿越大气层时经历三次空爆,最终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垂直坠入松软红壤。6月3日,无人机在果园发现直径约1米的浅坑,经金属探测仪确认地下3米处存在异常物体。
挖掘工作远比想象艰难。90厘米见方的陨石主体深深嵌入土层,团队耗时6小时才将其完整取出。“当千斤顶将这块黑色巨石吊出坑洞时,所有人都沸腾了。”步凡抚摸着陨石表面特有的熔壳,“这是宇宙写给地球的情书。”
陨石现身后,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400公斤巨石怎会只砸出小坑?”“旁边树木完好,肯定是提前埋的!”面对网络暴力,步凡团队公布了三大铁证:熔壳特征:陨石表面覆盖0.5毫米厚的黑色熔壳,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气孔结构与1976年吉林陨石雨样本完全一致。同位素检测:中国地质科学院检测显示,陨石铀-238半衰期为44.7亿年,与太阳系年龄吻合。国际认证:9月18日,国际陨石学会正式将该陨石收录入库,编号M0020250918。
“陨石穿越大气层时,表面温度可达3000℃,但内部保持零下200℃极寒。”步凡用冰块演示解释,“就像用喷枪灼烧冰块,表面汽化而内部完好,因此落地时不会引燃草木。”对于“小坑之谜”,清华大学航天学院教授李明指出:“陨石末段速度已降至音速以下,加之坠入松软土层,动能被充分吸收,形成深而窄的撞击洞。”
这块承载宇宙记忆的“时间胶囊”,即将开启新的旅程。9月20日,步凡在直播中展示陨石捐赠协议:“它属于全人类,将入驻广东科学中心永久展出。”此前,团队已向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移交23块样本,用于太阳系形成研究。
“每克陨石都蕴含着46亿年前的信息。”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教授透露,初步分析显示该陨石含有罕见氨基酸成分,“这可能改写生命起源理论。”更令人振奋的是,陨石中检测到微量的铱元素,其浓度曲线与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地层中的铱异常高度吻合,为恐龙灭绝假说提供新线索。
这场“天地追踪”引发的全民科普效应远超预期。正如步凡在捐赠仪式上所言:“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人类对未知永恒的追问。”从1954年阳江陨石到2025年茂名天石,广东这片土地始终见证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当423公斤的“宇宙信使”静卧在展柜中,它不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照亮科学精神的火炬——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在探索中致敬未知,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最动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