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已变“死城”
【加沙已变“死城”】9月20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最新报告显示,加沙地带已有超过230万居民被迫逃离家园,加沙城、汗尤尼斯等核心城区70%建筑沦为废墟,124所学校、58家医院在战火中化为瓦砾。这片曾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如今正被浓烟与饥饿笼罩,成为21世纪最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现场。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9月16日发布的247页报告,以卫星图像、弹药残骸和幸存者证词为铁证,揭露了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实施的“系统性战争罪”。报告指出,自2023年冲突升级以来,以军累计发动超1.2万次空袭,投掷弹药当量相当于3颗广岛原子弹。更令人发指的是,白磷弹、温压弹等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武器被频繁使用——这些燃烧温度超过2500℃的“死亡之雨”,不仅吞噬着建筑物,更将无数平民烧成焦炭。在加沙城东部代尔拜拉赫区,总台报道员记录下触目惊心的场景:被白磷弹击中的民居仍在阴燃,墙壁上凝结着蓝白色黏稠物质,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药剂味。当地医生穆罕默德含泪讲述:“我们用消防水管冲洗伤者,但白磷会穿透皮肤继续燃烧,很多孩子截肢后仍因感染死亡。”联合国调查委员会主席纳维·皮莱痛斥:“这些武器本应是战场例外,如今却成了加沙平民的日常噩梦。”
当物理摧毁遇上系统性饥饿,加沙正经历着双重死亡。世界粮食计划署9月15日警告,由于以色列持续封锁边境,加沙北部已陷入“全面饥荒”,每10个儿童中就有1人严重营养不良。在拉法口岸,等待运粮卡车的队伍绵延数公里,孕妇法蒂玛攥着空水壶呢喃:“我的孩子已经三天没喝过干净水了。”
这种人为制造的饥荒,被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定义为“饥饿武器化”。更荒诞的是,当国际社会呼吁开放援助通道时,以色列财长斯莫特里赫竟公然宣称:“加沙是待开发的房地产富矿,我们正与美国商讨战后分割方案。”这种将200万人口视为“累赘”的冷血逻辑,与纳粹集中营的“最终解决方案”何其相似。
面对加沙惨剧,国际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9月19日,第80届联大以145票赞成通过决议,允许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视频参会,美国、以色列等5国投下反对票。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驳斥美方阻挠行径:“某些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袒护占领方违反国际法,如今已陷入道德孤立。”
地区国家则用行动表达愤怒。土耳其、埃及召回驻以大使,卡塔尔向国际民航组织投诉以色列空袭多哈,阿拉伯国家联盟紧急召开峰会要求武器禁运。就连传统盟友欧洲也出现裂痕——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公开谴责“以军进攻加沙城完全错误”。
然而,道义谴责难挡军事输血。就在联大表决同日,特朗普政府被曝正推动向以色列出售60亿美元军火,包括30架AH-64E“阿帕奇”直升机和3250辆步兵突击车。这种“一边投票谴责,一边运送炸弹”的荒诞剧,暴露了国际政治的虚伪本质。
在绝望深渊里,加沙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尊严。当以军坦克碾过加沙城时,23岁的哈马斯战士阿米尔用简易火箭筒击毁一辆“梅卡瓦”坦克,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我们没有F-35,但有保卫家园的决心。”更令人动容的是平民的抵抗——妇女们组成人链传递石块,孩子们用弹弓反击无人机,清真寺的扩音器持续播放《古兰经》:“你们不要绝望,真主的应许必会实现。”
这种坚韧也感染着国际民间力量。比利时数万人走上街头敲打锅碗瓢盆,纽约抗议者用血书拼出“停止让加沙挨饿”,南非学生占领以色列驻约堡领事馆。正如抗议者艾米丽所言:“当200万人被当作蝼蚁碾碎时,沉默就是共犯。”
要终结这场噩梦,亟需三重突破:立即停火:国际社会应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建立加沙国际保护机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月18日呼吁:“不要再找借口,不要再设障碍,现在就必须停火!”追究责任:国际刑事法院应加快对战争罪调查,对使用违禁武器者实施全球通缉。正如南非前大法官奥比萨金所言:“没有问责的和平,只是下一次屠杀的序曲。”重构秩序:需建立去殖民化的中东安全架构,打破“以武力定义安全”的霸权逻辑。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为冲突解决提供了东方智慧。
站在加沙城的废墟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砖石的崩塌,更是人类文明的伤口。当白磷弹的火光映红夜空,当饥童的哭声穿透战火,每个有良知的人都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要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答案或许就藏在联合国报告的最后一行字里:“对加沙的摧毁,是对全人类道德底线的宣战。”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唯有共同守护人性之光,才能避免文明坠入永恒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