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响喜马拉雅!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引争议 生态红线岂容艺术“狂欢”?
创始人
2025-09-20 20:05:05
0

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引争议

  【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引争议】2025年9月19日晚,一场本该成为艺术与自然对话的“升龙”烟花秀,却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引发轩然大波。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策划的这场活动,因在生态脆弱区燃放大型烟花,被网友痛批“用环保伪装傲慢”“消费主义吞噬圣境”,相关宣传视频已被品牌方紧急删除,但争议仍在持续发酵。

  据现场视频显示,蔡国强团队在山脊处点燃三幕火药爆破烟花,金色火光沿山体蜿蜒升腾,形成“飞龙在天”的视觉奇观。主办方宣称,这是“东方龙文化与宇宙对话”的艺术实践,旨在致敬自然与文化。然而,这场持续仅十余分钟的表演,却因选址敏感、措施存疑,被环保人士和当地居民视为对生态红线的践踏。

  主办方强调,烟花采用“生物可降解彩色粉”,污染物排放符合国际奥委会及欧美多国标准,且燃放等级为最低风险的V级。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顾有容在微博发文驳斥:“青藏高原年均温-4℃,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生物降解速度比低海拔地区慢数十倍!所谓可降解材料,在冻土中可能数十年无法分解,更别提火药中的重金属成分对土壤的渗透。”

  团队声称燃放后“翻土修复植被”,但网友翻出2024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条例》指出:高山草甸表层10厘米土壤含90%有机质,其下为贫瘠基岩,一旦破坏,自然恢复需上百年。科普博主质问:“把含污染物的表土翻到地下,底土翻到表面,植被就能长?这简直是生态无知!”更有人指出,活动区域属三江源上游,泥石流风险可能因土壤松动加剧。

  当地藏族牧民透露,藏传佛教有“敬山神、忌巨响”的传统,重大庆典需提前三月祭山祈福。网友评论:“用爆炸声惊扰山神,美其名曰艺术对话,这是对地方文化的傲慢!”尽管主办方称“已获审批”,但法律学者指出,生态敏感区审批需公示环评报告,而目前未见任何公开文件。

  面对舆论风暴,始祖鸟客服仅重复“活动经科学评估,使用环保材料”,却拒绝提供环评报告、动物保护方案等关键证据。蔡国强工作室工作人员则以“不了解细节”“咨询纽约工作室”推诿,仅强调“直播时说过用环保材料”。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进一步点燃公众情绪。

  “这不是艺术创新,是特权阶层的生态霸凌!”一位环保组织负责人直言,“如果发生在阿尔卑斯山或美国黄石公园,蔡国强和始祖鸟早被起诉到破产!”网友对比发现,2024年某品牌在瑞士少女峰拍摄广告,因惊扰岩羊被罚50万瑞士法郎,而此次喜马拉雅烟花秀却未见任何监管动作。

  蔡国强曾以《天梯》等作品闻名,其“用火药探索人与宇宙关系”的理念备受赞誉。但此次争议暴露出艺术实践中的双重标准:在城市,他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在偏远高原,却以“艺术神圣性”弱化生态考量。正如网友“青藏之眼”的评论:“当艺术家把圣山当画布,把冰川当背景板,所谓‘追问天地’就变成了自私的狂欢。”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2024年财报显示,其中国区营收占比超40%,品牌亟需通过“高端户外+艺术”叙事巩固地位。但此次翻车证明:脱离生态伦理的营销,终将反噬品牌价值。截至9月20日,始祖鸟天猫旗舰店已涌入数千条差评,要求“下架所有产品,先学会敬畏自然”。

  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规定多聚焦于矿产开发、旅游建设,对文化艺术类活动缺乏细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小萍建议:“应立法要求海拔4000米以上区域的所有大型活动,必须提交包含气候、土壤、动植物影响的独立环评报告,并由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督。”

  西藏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次仁平措则强调文化维度:“任何外来活动都需尊重‘山神信仰’等原住民生态观,这比技术层面的环保措施更重要。”他透露,当地社区正筹备提交《喜马拉雅文化生态保护倡议》,呼吁将“文化影响评估”纳入环评体系。

  截至9月20日晚,始祖鸟与蔡国强团队仍未发布正式道歉或详细整改方案,仅悄悄删除所有宣传物料。但网友的追问未停止:活动是否获得完整审批?残留物是否彻底清理?受惊扰的岩羊、旱獭如何补偿?

  “这不是一场可以‘冷处理’的危机。”公共关系专家指出,“在生态议题高度敏感的今天,任何回避责任的行为都会加剧品牌信任崩塌。始祖鸟若想挽回局面,必须公开所有审批文件、环评数据,并承诺设立高原生态修复基金。”

  当夜幕再次笼罩喜马拉雅,被烟花照亮的山脊已恢复寂静,但网络上的争论仍在沸腾。这场争议的本质,是现代文明在追求艺术突破时,如何守住对自然的敬畏底线。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我们不需要用爆炸声证明自己的存在,真正的艺术,应该让雪山更纯净,让河流更清澈,让生命更尊严。”

  截至发稿,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表示已关注此事,将联合文旅、林业部门展开调查。这场“烟花风暴”最终走向如何,或将成为中国生态保护史上的一个关键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