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堂做月饼 打败月饼厂
【医院食堂做月饼 打败月饼厂】2025年中秋前夕,月饼市场硝烟弥漫。当传统月饼厂商在包装、口味、联名赛道上卷得不可开交时,贵州一家医院食堂却凭借一款“朴实无华”的火腿月饼杀出重围——在贵阳某大型超市的月饼销售榜上,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生产的“省医月饼”力压一众老字号,稳居销量榜首!这款仅售十只装、油纸包装的月饼,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证明:品质才是食品行业的“硬通货”!
“没想到打败月饼厂的,竟是医院食堂!”近日,贵阳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超市实拍图:在堆满精美礼盒的月饼货架中,一盒印着“贵州省医月饼”的油纸包装月饼格外显眼。这款由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生产的火腿月饼,不仅占据超市C位,更以断层优势登顶销售榜。超市工作人员透露:“这款月饼每天补货三次都供不应求,很多顾客专程来买。”
贵州省人民医院膳食科证实,这款月饼源自2000年的职工福利“酥饼”。因选用云南宣威火腿、搭配蜂蜜的独家配方,逐渐在贵阳街头巷尾传开。2023年,“省医月饼”获评“贵州老字号”,从内部福利摇身变为城市美食名片。如今,其生产企业贵州盛意食品有限公司(即省医食堂)年产值已突破五千万元,正向上亿元目标冲刺。
“我们只做一款月饼,但要把这款做到极致。”省医食堂负责人周勇道出成功秘诀。这款月饼的配方堪称“严苛”:火腿必须选用宣威火腿瘦肉部分,剔除骨头和多余肥肉后蒸熟切粒,再按黄金比例混合蜂蜜;酥皮采用传统油酥工艺,需经过三次折叠、两次醒发;就连包装也坚持使用透气性好的油纸,避免塑料包装影响口感。
“凌晨三点开始和面,五点烘烤第一批月饼,八点前必须送到各销售点。”在省医食堂后厨,58岁的面点师傅李建华展示了“省医速度”。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二十年前我们用大铁锅烤月饼,现在换了隧道炉,但工艺一点没变。”这种“笨功夫”换来的是消费者的绝对信任。贵阳市民王女士表示:“我奶奶从2005年开始就买省医月饼,现在全家都认这个味道。”
与省医月饼的“长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月饼市场的浮躁乱象。某老字号月饼因使用过期馅料被曝光;某网红品牌推出“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博眼球,却因口味怪异遭吐槽;更有甚者,将月饼包装成“奢侈品”,某酒店推出的3988元礼盒中,月饼仅占三分之一,其余全是装饰品。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最终会为品质买单。”武汉商学院教授熊文杰指出,省医月饼的成功印证了“医食同源”的理念——医院食堂的卫生标准、食材溯源体系本就严于普通食品企业,这种天然优势加上二十年匠心坚守,自然能赢得市场。
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2025年中秋前夕,省医月饼在贵州本地超市的复购率高达82%,远超行业平均的45%;在电商平台,其好评率稳定在99.7%,差评多集中在“太难买”而非品质问题。
省医月饼的逆袭并非孤例。在浙江遂昌,新星食品厂凭借纯芝麻馅、百果馅等经典口味,实现中秋季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在广东吴川,“中国月饼之乡”的205家企业通过非遗技艺传承,将月饼产业做到年产值20亿元,带动3万人就业。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在快消品领域,“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拒绝代工,坚持自己养猪、腌火腿。”周勇带记者参观省医食堂的火腿腌制车间时说。这里存放着3000条正在风干的火腿,每条都标注着饲养天数和腌制日期。“好味道需要时间沉淀,就像我们的月饼,二十年才烤出这个火候。”
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红”,省医食堂保持着清醒。周勇透露,他们已投资500万元扩建生产线,但坚持“三不原则”:不增加口味种类、不改变包装风格、不提高售价。“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省医月饼,而不是把它变成奢侈品。”
2025年9月,省医月饼正式入驻全国200家超市,并开通线上直营渠道。在贵阳龙洞堡机场,专门设立的“省医月饼”提货点前排起长队,不少游客拖着行李箱来购买。“以前只知道贵州有茅台,现在发现省医月饼也是宝藏!”从上海来旅游的陈先生举着月饼说。
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饼”到贵州省医的“火腿王”,医院食堂做月饼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过度包装、概念营销盛行的当下,消费者渴望的是一份“不套路”的真诚。省医月饼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无论行业如何内卷,把产品做到极致,永远是突围的王道!
正如网友评论:“在这个充满套路的时代,省医月饼像一股清流——它不讲故事,不搞联名,只用味道说话。”或许,这就是中国食品行业最需要的“匠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