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19日电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日前广州召开。今年的论坛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联合主办,三地的科技交流合作成为与会嘉宾聚焦的话题。
随著粤港澳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大湾区不断锻造科创“硬实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科技要素的互联互通是加强科技合作的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资金、人才、数据、科研物资等要素加速流动。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
在人才交流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已全面落地,同时,横琴、前海、南沙、河套推行税收等优惠政策,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的“强磁场”,各类人才“北上南下”,交流密切。
人才的自由流动使科研人员获得了更好的调配。同时内地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正共同探索合作建设新模式,实现科研技术的共建共享。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大湾区加速形成。同时,这里还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大湾区各地不断探索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据南方网消息,在广州,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在穗港之间建设一条高速的“点对点”光纤网络专线,港澳用户可方便快捷地使用“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与港澳科研机构保持合作互动,7000多个注册用户中1/4来自大湾区,已完成1700多项用户实验课题。2019年启动建设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则是三地共同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建成31家。广东还在推动实施由港澳方牵头建设联合实验室的新模式。
按广东省的规划,广东将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支点,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同时,在科研资金的运用上,粤港澳三地也在探索投资方案。此前《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在河套合作区共同设立创投基金,这将为科研人员在河套合作区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利好。
据了解,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广州)在香港、深圳分别设立了分部,此前,实验室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这是广州市首笔科研资金成功跨境拨付。
打通‘资金过河’的渠道,极大便利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参与内地科技计划。目前,广东支持港澳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广东省财政科研项目,对于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面向港澳开放,截至目前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超过4.6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