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现战时炸弹 6000人紧急疏散
【香港发现战时炸弹 6000人紧急疏散】2025年9月19日中午11时15分,香港鲗鱼涌滨海街16至22号建筑工地内,挖掘机铁臂突然触碰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圆柱形金属物体。随着工人惊恐的呼喊声,这座承载着二战伤痕的“钢铁幽灵”重见天日——一枚长约1.5米、重达1000磅的美军AN-M65型空投炸弹,其内部500磅TNT炸药仍保持战时性能,瞬间将繁华街区推入生死边缘。
“这不是演习!”当爆炸品处理课(EOD)高级警司李展超确认炸弹型号后,整个东区警局陷入高度警戒。这枚与2018年沙中线工程发现的同型号炸弹,外壳完整且保留前置、尾置双引信,经70余年海水侵蚀后,内部炸药敏感度反而提升,稍有不慎即可引发相当于小型核弹的冲击波。
警方当机立断启动“红色警戒”预案:以炸弹发现点为中心,半径300米内的18栋商业住宅大厦、1900户居民必须在15小时内完成疏散。傍晚6时,30辆旅游大巴在滨海街排成长龙,社区工作者手持扩音器逐户敲门:“带好证件和必需品,政府安排了临时安置点!”鲗鱼涌站A、B出口紧急封闭,英皇道部分车道被水马隔断,消防车顶灯在暮色中划出刺目红光。
20日凌晨2时,当最后一批居民撤离至安全距离,李展超带领的12人拆弹小组开始与死神博弈。他们先用激光测绘仪扫描炸弹结构,发现弹体底部存在0.3毫米裂缝——这既是销毁的突破口,也可能是引爆的致命点。
“采用‘切割-焚烧’复合方案!”随着指挥车传来指令,拆弹机器人伸出机械臂,在炸弹周围堆砌起2米高的沙包墙。水炮车同步喷射冷却液,防止高温引爆残留炸药。当等离子切割器触碰弹体的瞬间,火花在夜空中炸开,围观人群中爆发出惊呼。
“这是香港11年来最危险的拆弹任务。”东区警区指挥官陈天柱凝视着监控屏幕,2014年跑马地拆弹时引信意外启动的惊险场景在脑海中闪回。此次他们创新采用“分段焚烧法”,将TNT炸药控制在每秒3克的燃烧速度,确保温度始终低于引爆临界点。
当焚烧炉内腾起青烟时,历史学者陈教授站在警戒线外感慨万千:“这枚炸弹见证了1944年美军对香港的27次空袭,当时启德机场每天要承受200吨炸弹轰炸。”在滨海街地盘档案中,1943年该区域曾是日军军火库,这枚未爆弹或许正是当年空袭的“迟到报复”。
市民张女士抱着3岁女儿在安置点观看直播:“孩子问我为什么警察叔叔要穿盔甲拆炸弹,我说那是他们在保护我们的家。”这种跨越世代的守护,在社交媒体引发共鸣——#香港拆弹英雄#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网民自发绘制“拆弹小队Q版漫画”,将严肃的安防行动转化为温暖的城市记忆。
此次事件暴露出战后城市发展的深层隐忧。据香港发展局统计,全港现存300余处战时遗留危险品高发区,仅2020-2025年就处理未爆弹17枚。建筑商协会负责人坦言:“旧楼重建项目平均增加15%的安防成本,但生命无价。”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危机在全球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愈发频繁。2023年柏林发现二战炸弹导致1万人疏散,2024年伦敦地铁工地惊现1.2吨炸药,这些案例都在警示:当钢筋森林不断蚕食历史伤疤,每个城市都需要建立更精密的“未爆弹预警系统”。
有趣的是,就在6000人撤离的同时,香港年轻人正在为泡泡玛特拉布布玩偶疯狂排队。这种“丑萌”精灵玩偶在二手市场溢价达3000%,与拆弹现场“生命至上”的严肃形成荒诞对照。社会学教授林月娥指出:“当Z世代用潮玩填补精神空洞时,他们的父辈正在直面真实的战争遗留物——这何尝不是两代人面对历史创伤的不同方式?”
凌晨5时,当李展超走出沙包阵,防护服已被汗水浸透。他望向逐渐恢复喧嚣的滨海街,霓虹灯牌在晨雾中闪烁:“我们拆除了物理炸弹,但消除战争的心理阴影,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截至9月20日14时,炸弹残骸已运往警方仓库封存,滨海街全线恢复通车。这场惊心动魄的18小时,最终化作香港城市安全史上又一个惊叹号——它既是对历史伤痛的郑重告别,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崇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