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事件女生上诉被驳回
【武大图书馆事件女生上诉被驳回】2025年9月2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原告杨某媛的全部上诉请求,维持一审原判。这场持续两年、引发全网激辩的公共事件,在司法程序的最终落槌中,将“性骚扰”的法律边界、网络舆论的破坏力以及高校纪律处分的合理性,再次推至公众视野。
时间回溯至2023年7月11日。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内,经济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杨某媛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一学生肖某某,因一张自习桌引发了一场改变两人命运的冲突。杨某媛称,她发现肖某某在对面“持续隔着裤子摩擦下体”,认为其“自慰”行为构成性骚扰,遂拍摄视频取证并要求对方写下道歉信。当晚,肖某某手写两封道歉信,承认“做了下流的事”。
然而,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后迅速失控。2023年10月11日,杨某媛以第一人称发布长文,指控肖某某性骚扰,并附上道歉信和视频片段。文章浏览量迅速突破10万+,#武大图书馆性骚扰#话题登上热搜榜首。仅48小时后,武汉大学发布通报,以“存在不雅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为由,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
但“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肖某某母亲公开儿子自幼患有特应性皮炎的病历,称事发当日因武汉酷暑,儿子大腿根部湿疹复发,抓痒动作被误解为性骚扰。她提供2023年7月11日中午购买治疗湿疹药物“爱宁达”的记录,并晒出多份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的诊断证明。与此同时,肖某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哽咽道:“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她指控什么,只听到‘恶心的事’,以为是偷拍,就按她说的写了。”
2024年6月,杨某媛以“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为由,将肖某某诉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要求其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2025年7月25日,一审法院审理认为:
监控显示双方无交流:事发图书馆走廊为开放空间,两人全程未语言沟通,肖某某动作无明确性暗示;
医学证据支持“抓痒”:肖某某提供的病历及专家证言证实,其特应性皮炎导致大腿根部持续瘙痒,抓挠动作符合病理特征;
行为模式不符“自慰”:医学专家指出,“自慰”需有节奏性动作,而肖某某手部动作短暂、不规律,更接近止痒反应。
法院最终判决:无法认定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性骚扰,驳回杨某媛全部诉求。
杨某媛不服一审判决,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25年9月17日,二审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
一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链完整,肖某某行为虽不雅,但未达到性骚扰的法律构成要件;
杨某媛提供的视频、录音等证据,无法排除“误解”可能性;
肖某某已因事件遭受严重网暴,其合法权益同样需保护。
据此,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场司法判决背后,是两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
肖某某的代价:
被“人肉搜索”至精神崩溃:个人信息、照片被制成花圈、遗像全网传播,甚至被造谣“官二代性欺压女生”;
学业中断:原计划保研、留学因处分泡汤,多门课程延考,被迫休学治疗;
家庭破碎:年迈祖父因目睹网暴谩骂突发心梗去世,父母为证明儿子清白四处奔走,耗尽积蓄。
杨某媛的困境:
虽获部分网友支持,但同样深陷网暴漩涡:被辱骂“诬告犯”“小仙女”,社交账号遭举报至禁言;
学术声誉受损:其硕士论文被指存在“引用不存在文献”“篡改世卫组织数据”等硬伤,香港浸会大学已启动博士资格复核;
心理状态堪忧:接近其的知情人士透露,杨某媛曾多次情绪崩溃,需接受心理干预。
更令人震惊的是,二审判决后,杨某媛仍在社交平台发文炫耀:“已保研港校、通过法考,肖某某去哪所学校我就寄证据到哪。”此言一出,网友怒斥:“这不是维权,是报复!”“司法已还你公道,为何不肯放过一个患病学生?”
事件中,武汉大学的“48小时记过处分”成为争议焦点。校方曾回应:“处分是为平息舆情,属应急措施,非最终定性。”但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对学生处分需“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正当”,而武大在未查清皮炎病史、未调取监控的情况下仓促处分,涉嫌程序违法。
2025年9月20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
撤销对肖某某的记过处分,恢复其学籍;
针对杨某媛学位论文问题,经复核未发现学术不端,维持硕士学位授予决议;
承诺将修订《学生纪律处分办法》,明确“性骚扰”认定标准,避免“舆情处分”重演。
这起案件的司法结论,并非对性骚扰的“纵容”,而是对法律边界的坚守。根据《民法典》第1010条,性骚扰需满足“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实施”等要件。
今日热搜背后,是一堂全民法治课。 当“正义感”失去理性约束,当“维权”沦为网络暴力,最终受伤的,可能是每一个渴望公平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