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主题,全面展现香港特区政府以民为本、锐意改革的决心。作为九龙城区议员,笔者充分肯定此份报告的前瞻性与务实性。其中,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占总报告过五成,凸显政府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高度重视。此外,报告通过广泛咨询汇聚民意,涵盖北部都会区发展、房屋政策、劳工保障、医疗教育、科技创新及区域融合等多维度政策,既回应社会迫切需求,亦为香港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下笔者将结合九龙城区实际,以地区的视角全面解读报告亮点与政府工作成效。
香港中通社图片
北部都会区发展提速,打造香港新引擎
特首李家超对北部都会区发展“心急如焚”,报告宣布成立由其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通过简化行政流程、制定专属法律及创新开发模式,加速此战略区域建设。北都占香港三分之一面积及未来人口增长主力,其发展将促进跨境产业融合、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北都大学城”建设,吸引中外知名高校合作,打造国际教育枢纽。九龙城区作为连接北都的枢纽,必将受益于其产业辐射与基础设施升级,进一步巩固香港在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地位。
经济与产业创新:强化优势与培育新动能
报告明确“发挥优势”为核心策略,一方面巩固金融、贸易、航运等传统优势,如探索缩短股票结算期、放宽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门槛至3000万港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黄金交易市场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预留十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发院”,推动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并发展生命科技、新能源及数据科学,通过税务优惠、资金补助及人才培育吸引高增值企业落户。此外,报告提出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支持内地企业利用香港“走出去”,并拓展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合作,展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视野。
民生福祉:房屋、医疗与劳工保障全面优化
房屋政策上,报告提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启动马头围邨等重建专案,并调整居屋绿白表比例至50:50,新增“白居二”配额予40岁以下青年,缩短转让期限至10年,加速房屋流转;公屋轮候时间已从3年前的6.1年缩短至5.1年,目标在2026-27年度进一步降至4.5年。医疗领域,报告承诺缩短专科轮候时间10%,推行慢性病管理平台及癌症筛查,并扩展精神健康服务至小学。劳工保障方面,收紧输入外劳政策,本地招聘时间延长至6周,设立举报非法劳工专线,保障本地工人权益。同时,报告回应人口老龄化,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系统规划安老、医疗及银发经济。
教育与国际融合:扩大非本地生限额与职业培训
教育是施政报告长期关注重点,1997-2025年累计词频达6838次。报告宣布将大学非本地生限额由40%增至50%,明确保障1.5万个本地生学额,并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推广高等教育;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资历互认,为青年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此外,香港DSE考试已获全球1100所高校认可,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政府治理与区域协作:提升效能与落实“爱国者治港”
报告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强化公务员绩效管理,并成立“AI效能提升组”推动政府工作数位化,提升治理效能。区域治理方面,报告强调“爱国者治港”原则已全面贯彻,国家安全的制度基础日益稳固;同时深化与深圳合作,推广红色研学路线,促进爱国教育。
总体来看,2025年度《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以民生为本、改革为纲,通过经济转型、产业创新及民生改善的多维度政策,展现政府担当与破局决心。作为九龙城区议员,笔者将全力配合政府落实报告措施,尤其在北部都会区联动、房屋改革及劳工保障等领域,推动九龙城区成为宜居宜业典范。
(本文作者林德成为香港九龙城区议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