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外卖常见的小碗蒸蛋也可能是预制 “科技与狠活”正悄然吞噬消费者的知情权!
创始人
2025-09-20 13:07:00
0

  外卖常见的小碗蒸蛋也可能是预制

  【外卖常见的小碗蒸蛋也可能是预制】2025年9月19日,一则“外卖常见的小碗蒸蛋也可能是预制”的词条冲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三款预制鸡蛋液产品,联合实验室进行成分比对,发现部分外卖平台热销的“手工蒸蛋”实为工业流水线产物——一袋400ml的浓缩液成本仅8元,按比例兑水后竟能蒸出8碗鸡蛋羹,每碗成本不足1元,而外卖平台售价普遍在5-8元之间。这场“科技与狠活”的狂欢,正悄然吞噬着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健康权。

  记者从某电商平台购买了金翼、拜艾格、粮农星厨三个品牌的预制鸡蛋液,发现其配料表惊人相似:除鸡蛋液外,均添加了食用盐、味精、鸡精、香辛料、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山梨酸钾等十余种添加剂。其中,某品牌产品每100g钠含量高达1200mg,是新鲜鸡蛋的120倍,长期食用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

  “这些添加剂主要起增稠、锁水、防腐作用。”专家指出,“工业蛋液通过高温杀菌和真空脱水技术,能将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但营养价值远低于现蒸鸡蛋。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小作坊为降低成本,可能使用过期蛋液或非法添加剂。”

  在实验室环境下,记者按1:2.5的比例兑水蒸煮预制蛋液,10分钟后得到一碗色泽金黄、口感Q弹的鸡蛋羹,与外卖平台图片几乎无异。然而,当记者用同样方法蒸煮新鲜鸡蛋时,成品表面出现明显气孔,质地略显粗糙。“这就是工业标准化的‘完美’——通过添加剂消除所有自然痕迹。”李明教授叹息道。

  “我们店的小碗蒸蛋从来不用现打鸡蛋。”在杭州经营外卖店的张老板向记者透露,“预制蛋液直接倒进碗里蒸,出餐速度比现做快5倍,成本低70%。”他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该店“肉沫蒸蛋”月销量达3200单,评分4.9分,但评论区鲜有消费者察觉异样。

  这种“隐形预制菜”现象已蔓延至整个外卖行业。记者调查发现,某连锁沙县小吃门店的蒸蛋上竟出现侮辱性字母“S×”,涉事员工承认系因“心情不好”在预制蛋液表面写字。更讽刺的是,该店在事件曝光后仍强调“严格把控出餐过程”,而外卖平台显示其蒸蛋月销量依旧保持在2000单以上。

  “预制菜正在摧毁餐饮业的底线。”餐饮行业观察员王磊指出,“从蒸蛋到炒饭,从茶叶蛋到皮蛋瘦肉粥,甚至连青椒炒肉这样的‘硬菜’都有预制版本。商家用‘科技蛋羹’冒充手工制作,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践踏。”

  预制菜的泛滥已引发多起消费纠纷。2025年6月,湖北黄石消费者王某在某餐饮店两次点购“肉沫蒸蛋”,均发现盘中只有蒸蛋不见肉沫。店家辩称“菜品本就如此”,王某遂以虚假宣传为由起诉,最终获赔300元。法院审理认为,“肉沫蒸蛋”含肉沫符合公众普遍认知,商家不得以低价为由规避诚信义务。

  然而,更多消费者在维权路上遭遇困境。记者随机采访20名外卖用户,其中17人表示“从未怀疑过蒸蛋是预制菜”,15人认为“商家应明确标注预制菜信息”。但根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目前仅要求外卖平台公示商家资质,对预制菜使用情况并无强制披露规定。

  “我们就像被蒙在鼓里的实验品。”上海白领李女士愤怒地说,“上周我点了份‘妈妈牌蒸蛋’,结果吃到嘴里全是添加剂的味道。打电话投诉,商家居然说‘所有蒸蛋都这样’。如果早知道是预制菜,我宁愿多花时间自己煮!”

  预制菜的问题远不止于“以次充好”。2024年“3·15晚会”曝光,安徽阜阳部分厂家用劣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料理包”,其生产环境触目惊心:冷库温度超标导致食材发霉,工作人员徒手抓肉不戴手套,电子秤上沾满食物残渣。更早前的2018年,某大型料理包工厂被曝使用过期一年排骨粒,为增重注射大豆蛋白,日均生产40万份劣质产品流向全国。

  “预制菜的监管存在两大漏洞。”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一是生产环节分散,小作坊难以追溯;二是流通环节隐蔽,商家可通过‘拆包重煮’掩盖预制本质。消费者既看不到配料表,也无法知晓生产日期,等于把健康完全交给了黑心商家。”

  面对预制菜的野蛮生长,多地已开始试点改革。2025年9月,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在“蒸蛋写字”事件后,要求辖区内所有外卖商家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字样,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同时,鼓励商家开通“明厨亮灶”直播,让消费者实时监督备餐过程。

  “我们需要一场‘阳光革命’。”陈音江呼吁,“立法层面应明确预制菜定义与披露标准,平台需建立商家信用档案,消费者则应学会用脚投票。只有让预制菜从‘暗箱操作’走向‘光明正大’,才能重建餐饮业的信任基石。”

  深夜加班时点一份热腾腾的蒸蛋,本应是都市人最温暖的慰藉。可看着实验室里那碗“完美无瑕”的预制蛋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蒸蛋时总也去不掉的气孔——那才是人间烟火最真实的模样。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用“科技与狠活”替代匠心,用工业标准化扼杀饮食文化,这样的“进步”不要也罢。毕竟,我们点外卖图的不仅是果腹,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当“妈妈的味道”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