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地发现金矿
【江苏一地发现金矿】2025年9月,江苏镇江句容市仑山地区因一则“发现金矿”的消息瞬间成为全国焦点。当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的专家团队9月9日奔赴现场查看时,这座原本静谧的丘陵地带,已因钻探设备的轰鸣声和地质人员的忙碌身影,悄然拉开了“黄金时代”的序幕。
仑山地区的金矿勘探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9年,江苏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便在此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和地质条件复杂,前两年仅发现零星矿化线索。转机出现在2024年——作为江苏省地质勘查资金重点项目,仑山金矿普查项目投入3000万元,采用“科研+勘查”双轮驱动模式,引入高精度磁法、激电中梯测量等新技术,在6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内精准锁定靶区。
“就像用CT扫描人体,我们能清晰看到地下500米深处的岩层结构。”项目负责人李工指着电脑上的三维地质模型解释。截至2025年9月,施工的6个钻孔中有4个穿透含金层,其中ZK302钻孔在320米深处发现厚达5米的工业矿体,金品位最高达7克/吨,远超中国金矿平均2-5克/吨的品位水平。经初步估算,该区域有望新增金金属资源量超5吨,相当于一座中型金矿的储量。
5吨黄金是什么概念?若按当前金价600元/克计算,其价值超300亿元;若制成常见的5克金戒指,可绕地球赤道近两圈。但更关键的是,这5吨黄金对江苏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黄金是硬通货,更是高端制造业的‘血液’。”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明指出,中国黄金消费量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但自给率不足20%。句容金矿的发现,不仅能为江苏每年增加数亿元矿业产值,更可缓解对进口黄金的依赖。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规划,该矿床有望在2027年建成投产,年开采规模预计达1吨,直接带动就业超500人。
而对普通民众而言,金矿的“财富效应”已开始显现。在句容市区,多家珠宝店推出“本土黄金”概念产品,一款刻有“仑山金”字样的金箔书签成为网红爆款;而在南京、苏州等地,投资者开始关注矿业相关股票,某黄金ETF基金一周内净流入超10亿元。
发现金矿只是第一步,如何从矿石中提取黄金才是真正的挑战。
“每吨矿石只能提炼出5克黄金,整个过程就像‘沙里淘金’的科技版。”选矿厂技术总监陈师傅说。为降低环境污染,项目采用封闭式氰化工艺,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尾矿则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实现“零排放”。
金矿的发现虽带来喜悦,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担忧:“挖矿会不会破坏仑山的生态环境?”对此,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小卉回应:“我们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矿区规划已预留30%区域作为生态修复区。”
根据《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句容金矿将采用“地下开采+充填法”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塌陷;同时,矿区周边将种植耐重金属植物,构建生态屏障。此外,政府还计划将部分矿业收益用于当地乡村振兴,例如在矿区附近的茅山镇建设黄金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工业旅游+科普教育”新业态。
“黄金的珍贵不仅在于其价值,更在于人类与自然博弈中的智慧。”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张伟评价道,“句容金矿的开发模式,为中国东部地区‘浅覆盖、深埋藏’型矿床的绿色勘查提供了范本。”
句容金矿的发现,正引发一场更宏大的产业变革。在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黄金被列为战略性新兴矿产,与钛、石墨等资源共同构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基石。目前,南京、苏州等地已有多家企业与矿方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建设黄金精炼、首饰加工、电子元件制造等产业链项目。
“我们不仅要卖矿石,更要卖技术、卖标准。”江苏省地质局局长余新明透露,未来将依托句容金矿建立“深部资源勘查开发实验室”,研发适用于江南丘陵地区的智能化采矿装备,并推动“绿色矿业”标准输出。
而在文化层面,黄金的“财富符号”属性也在被重新定义。在镇江博物馆,一场名为“金砂之路”的特展正在筹备,通过300件古今黄金器物,讲述人类从“崇拜黄金”到“驾驭黄金”的文明演进。“黄金是镇江的新名片,但绝不是唯一名片。”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我们更希望以金矿为契机,推动‘地质+文旅+科技’融合发展,让这座城市真正‘闪闪发光’。”
站在仑山之巅俯瞰,钻探平台如白色棋子散落山间,运输车辆在蜿蜒山路上穿梭不息。这片沉睡亿万年的土地,正因黄金的觉醒而焕发新生。但比黄金更珍贵的,是中国人在资源勘查中的坚持与创新——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到“深地深海探测工程”,从“绿色矿山建设”到“智能采矿技术”,每一克黄金的背后,都是科技与自然的对话,是经济与生态的平衡,是当下与未来的承诺。
当第一块“仑山金”在2027年正式亮相时,它不仅将铭刻江苏地质人的荣耀,更应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资源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守。毕竟,真正的“黄金时代”,从来不是靠挖掘地下宝藏,而是靠唤醒心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