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4亿 《731》发海报“绝不原谅”
【票房破4亿 《731》发海报“绝不原谅”】2025年9月19日,电影《731》上映次日,一组以“绝不原谅731罪行”为主题的血色海报席卷社交媒体,瞬间点燃全民情绪。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影片上映两天累计票房突破4.2亿元,含预售票房达4.93亿元,首日以26.9万场次刷新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排片纪录,成为年度现象级主旋律电影。这组海报中,血色背景中若隐若现的防毒面具与挣扎的人体剪影,与“绝不遗忘”“铭记历史”的鎏金大字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仿佛将观众拉回那个充满血腥与绝望的年代。
《731》的票房神话始于一场未映先火的舆论风暴。早在9月14日,影片“全球上映”海报便登上热搜,预售票房突破6400万元,猫眼平台“想看”人数超446万,超越《唐人街探案3》创下平台纪录。首映日排片占比高达94%,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影院甚至出现凌晨场次满座的情况。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凌晨三点的电影院,坐满了自发前来观影的年轻人,这种场面从未见过!”
影片的强势表现直接碾压同期电影。据统计,9月18日,《731》排片占比71%,全天票房4亿,票房占比96.9%,而其他电影仅占3.1%。成龙大哥的《捕风追影》排片占比大幅下滑至8%,全天票房滑至新低,仅有340多万。有影评人感叹:“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票房竞争,而是一次历史记忆的集体唤醒!”
《731》的官方海报设计堪称“残酷美学”的巅峰。其中“血证版”海报以泼墨般的鲜红色为背景,左侧身着防护服的日军士兵手持喷火器,右侧蜷缩的百姓剪影抱头蹲伏,中间铁笼状阴影笼罩全场。另一款“面具版”海报更引发解构热潮:血迹斑斑的防毒面具占据画面中心,数字“731”以锈蚀刀刻效果嵌入,下方“1933-1945”日期被警戒线分割。网友“历史之眼”评论:“面具象征着集体罪恶的匿名性,锈迹则是时间无法磨灭的罪证。”
这些海报不仅是对历史的视觉呈现,更是对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控诉。影片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实施细菌战、活体实验的暴行,通过王永章(姜武饰)等平民视角,揭露了“马路大”(日语中“实验材料”之意)的惨痛遭遇。导演赵林山在采访中直言:“我不要观众的眼泪,只要他们清醒——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为了呈现最真实的历史场景,《731》剧组在零下30℃的哈尔滨实景拍摄冻伤实验场景。演员姜武回忆:“每次拍摄完,手指都要缓半小时才能恢复知觉。”而细菌培养室的道具设计,则参考了美国解密档案中731部队“鼠疫跳蚤培养装置”的原始图纸。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观众在银幕前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北京首映礼上,92岁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后代王奶奶哽咽道:“我父亲至今背上还有被731部队狗咬的疤痕,这部电影让年轻人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原谅。”社交媒体上,#看完731在影院哭到缺氧# #历史课本上的数字活过来了#等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大量观众晒出票根与祖辈合影,形成跨代际的记忆传承。
尽管《731》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但也伴随争议。部分观众质疑“过度血腥的镜头是否必要”,对此,赵林山回应:“731部队的罪行比电影残酷百倍,我们只是撕开了历史伤疤的一角。”更引发讨论的是影片对“施暴者心理”的刻画——日军军官石井四郎(王志文饰)在屠杀平民后对着镜子整理领带的场景,被解读为“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
历史学者张平教授指出:“《731》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抗战片的二元对立模式,通过展示施暴者的‘工具理性’与受害者的‘生命尊严’,构建了更复杂的历史认知框架。”这种认知在海外发行中同样引发反响,影片英文译名《EVIL UNBOUND》(罪行无界)直指历史暴行的普世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影院特设“历史顾问解说场”,帮助当地观众理解731部队与二战东方战场的关联。
《731》的影响力远不止于票房。截至9月19日,影片带动了相关历史研究的热潮——多家出版社宣布重印《731部队罪证实录》,抖音平台“731历史讲解”话题视频播放量超30亿次,哈尔滨731部队遗址博物馆预约量同比增长470%。有网友留言:“以前只知道731部队很坏,但不知道具体坏到什么程度。看完电影后,我立刻买了去哈尔滨的车票,要去遗址博物馆亲眼看看。”
更深远的是,片方宣布将把部分收益捐赠给“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援助基金”。赵林山在终映致辞中写道:“当年轻人愿意为历史买单,这个民族就有了未来。”从血色海报到银幕光影,从票房数字到学术讨论,《731》证明:对暴行的铭记不需要温情滤镜,唯有直面黑暗,才能守护光明。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些血色海报上的防毒面具、铁笼、喷火器,不再是冰冷的道具,而是无数无辜生命的噩梦。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抽象数字,而是三千余个家庭破碎的悲剧,是几代人无法愈合的伤疤。
今天,我们为《731》的票房喝彩,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更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正如海报上那句“绝不原谅”,这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和平的坚守——只有铭记过去的黑暗,才能照亮未来的道路。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这不仅是《731》的呐喊,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