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客在炒茄子里吃出两颗假牙套
【食客在炒茄子里吃出两颗假牙套】2025年9月18日,杭州市民李先生与朋友在某餐厅就餐时,点了一道炒茄子,竟在菜中发现两颗疑似假牙套的异物。李先生一行人感到极度恶心,当场要求餐厅依据《食品安全法》148条进行赔偿,该条款明确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受损时,可要求经营者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最低1000元)。然而,餐厅厨师回应称:后厨已检查所有制作流程,确认接触该菜品的员工均未佩戴假牙套。为自证清白,餐厅拒绝向李先生赔付,并主动联系警方介入调查。“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担忧,但也不能接受无端指责。”餐厅负责人表示,若最终确认异物确为餐厅责任,他们将依法承担赔偿;但若异物来源与餐厅无关,也希望消费者能澄清事实,避免对餐厅声誉造成进一步损害。目前,杭州市公安局已受理此案,并派员前往餐厅调取监控、封存涉事菜品及异物样本。警方透露,调查重点将围绕异物来源展开。这场“罗生门”迅速在网络发酵。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质疑餐厅“甩锅”,认为“后厨监控可能存在盲区”;另一派则猜测李先生“自导自演”,甚至翻出2020年上海蘭心餐厅“假牙乌龙事件”——当时顾客坚称红烧肉中的假牙非己所有,最终经牙科鉴定确认为其自身脱落的假牙。
此次事件中,餐厅提出的“报警调查”诉求,暴露出传统监管手段的局限性。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餐饮异物的鉴定主要依赖肉眼观察和简单化验,对于假牙套这类非生物性异物,“除非能提取到使用者DNA,否则几乎无法溯源”。这起事件为餐饮业敲响警钟:在食品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需构建“预防-应对-改进”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当李先生手中的假牙套成为舆论焦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起消费纠纷,更是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在“技术赋能+法治保障”的双轮驱动下,期待未来类似争议能更快抵达真相终点——既不让消费者蒙受不白之冤,也避免商家承受无妄之灾。毕竟,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模糊地带”。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6月,云南文山一男子因在餐品中“植入石子”索赔被警方行政拘留;2023年5月,上海一老人在红烧肉中“吃出”自己的假牙,最终被证实为误植。这些案例反映出,餐饮行业在面临消费者维权时,常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而部分恶意索赔行为更扰乱了市场秩序。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因食用问题食品受损时,有权向经营者或生产者索赔;但若异物来源与食品无关,或消费者存在故意行为,则可能构成欺诈或诬告。餐厅在遭遇类似纠纷时,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而非“花钱消灾”。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同时呼吁消费者理性维权,避免因误解或恶意行为损害他人权益。“餐厅应严格落实进货查验、操作规范等制度;消费者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12315投诉,但需确保证据真实有效。”该负责人说。
截至发稿,涉事假牙套的鉴定结果尚未公布,警方调查仍在进行中。这起“炒茄子里的假牙套”事件,不仅考验着餐厅的应急处理能力,也为公众敲响了食品安全与诚信消费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