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让刚出生女儿出演剖腹取婴镜头
【导演让刚出生女儿出演剖腹取婴镜头】2025年9月17日,电影《731》在哈尔滨首映,影片中一段“日军将孕妇剖腹后取出婴儿”的镜头引发全网热议——镜头中那个被高高举起的婴儿,竟是导演赵林山刚出生12天的亲生女儿!这一“惊世之举”让观众在震撼中落泪,更将“历史真实”与“伦理边界”的讨论推向高潮。据首映现场观众贾先生透露,影片中石井四郎(731部队首脑)实施剖腹取婴的暴行时,婴儿的哭声与颤抖的小手让全场屏息。而这个让观众“窒息”的镜头,最初计划使用造价数十万元的仿真婴儿道具——该道具能眨眼、微笑,甚至模拟呼吸,但实际拍摄中,导演赵林山却当场喊停:“太假了!我要的是生命在极端恐惧下的真实反应,是历史重压下的重量感!”
剧组透露,拍摄当天,1000余人的团队已就位6小时,仿真道具在特写镜头下“完美得像塑料玩具”,而真实婴儿的肌肤纹理、微表情甚至睫毛上的泪珠,才是导演心中“不可替代的历史证据”。面对剧组劝阻,赵林山毅然拨通妻子电话:“把孩子抱来。”副导演慌神阻拦,却得到李善玉平静的回应:“回家接我。”
“那天片场有1200人,灯光、设备、群演……每分钟都在烧钱。”李善玉在采访中哽咽道,“作为母亲,我比任何人都心疼孩子;但作为电影人,我知道这个镜头必须真实。”她透露,女儿在拍摄时被包裹在特制恒温襁褓中,现场配备三甲医院儿科团队,镜头仅拍摄手臂与背部特写,全程未暴露面部。
这一决定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争议。支持者盛赞导演“以亲情为刃,刺破历史遗忘的茧”,网友“历史守夜人”评论:“当婴儿的哭声穿透银幕,731部队的罪恶便不再是文字,而是刻进DNA的集体记忆。”反对者则质疑“用新生儿安全博眼球”,儿科专家指出:“新生儿免疫系统脆弱,片场强光、噪音可能引发惊厥,这种‘真实’代价太大。”
面对争议,赵林山在首映礼上红了眼眶:“我查阅了8000页档案、400小时影像,去过731部队遗址37次。那些受害者的照片里,有孕妇、有婴儿……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我必须让世界看到他们的痛苦。”他透露,影片筹备八年,三任导演因压力退出,主演孙茜、王志文等零片酬出演,只为“还原一段被刻意掩盖的真相”。
这种“偏执”贯穿创作始终。为呈现冻伤实验的真实感,剧组在零下30℃环境中实拍;为还原鼠疫传播,邀请传染病专家设计场景;甚至说服8名日籍演员参演,要求他们“用母语说出台词时的麻木,必须像战犯日记里写的那样”。平田康之(饰石井四郎)在拍摄剖腹戏时,因过度投入导致手部颤抖,休息时崩溃大哭:“我和恶魔有什么区别?”
尽管争议不断,《731》的票房成绩却令人瞩目:9月18日上映首日票房破3.4亿,总票房突破4亿,四线城市排片占比高达73%,20-39岁青年观众占比72.6%。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影院出现“全家观影”现象,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手持国旗入场,观影后默默擦拭眼泪。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次全民历史教育。”哈尔滨学院学生雷春波的话代表了许多观众的心声,“当银幕上出现‘18岁以下观众请谨慎观看’的提示时,我意识到这段历史比想象中更残酷。但正是这种残酷,让我们必须记住。”
影片之外,真实的历史伤痛仍在延续。9月18日,91岁的浙江义乌细菌战幸存者池素娇在影院泪崩:“电影里演的,和村里发生的一模一样!”她撸起袖子,露出溃烂80余年的伤疤:“当年日军撒下带菌麦粒,我阿妹被抓走时才5岁……”她的故事,与影片中“孕妇被剖腹”“儿童被活体解剖”的情节形成残酷对照。
湖南常德的张礼忠耗时二十年整理出7643名鼠疫死者名册,山东临清的刘锡文保存着伯父因埋葬瘟疫死者而感染霍乱的死亡证明……这些“活着的证据”与电影画面交织,让观众在愤怒与泪水中明白:731部队的罪恶,从未因时间流逝而减轻分毫。
《731》的争议,本质是“如何铭记历史”的现代性拷问。支持者认为,导演用亲情突破伦理边界,恰是为了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茧房;反对者则担忧,过度渲染暴力可能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我们不需要‘血腥竞赛’,但必须拒绝‘温柔篡改’。”影评人周黎明指出,“当平田康之用颤抖的手签署实验命令时,当王志文用平静的语调记录数据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日本人’或‘中国人’,而是‘人性的黑暗面’。这种真实,比任何特效都更有力量。”
在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观众自发排起长队,有人带着孩子献上白菊,有人对着“黑太阳”雕塑鞠躬。池素娇老人摸着电影海报轻声说:“现在国家强大了,但这段历史不能忘。”她的声音虽轻,却如重锤般敲击在每个人心上——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这不仅是口号,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承诺。
当银幕上的婴儿哭声与现实中的掌声交织,我们终于懂得:有些历史,必须用最真实的方式铭记;有些伤痛,唯有直面才能治愈。《731》的争议终会平息,但它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烙印,将永远炽热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