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一票否决安理会加沙决议
【美国再次一票否决安理会加沙决议】近日,联合国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现场气氛凝重。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交的加沙停火决议草案,在14国赞成、1国反对的表决结果中,因美国一票否决再次流产。这是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第6次独家否决安理会加沙决议,也是第14次阻挠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的实质性干预。此次决议草案文本直指加沙人道危机的核心矛盾:停火条款:要求"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并明确"停火需得到各方尊重",杜绝以色列"停火即重组进攻"的战术欺骗;人质释放:强调"立即、有尊严、无条件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打破以色列将人质问题与军事行动捆绑的谈判策略;人道准入:责令以色列"立即无条件解除对加沙地带所有物资准入限制",包括食品、药品、燃料及重建材料,并要求"恢复基本服务"。
该草案获得安理会14个成员国支持,仅美国投下反对票。这一表决结果与2025年6月4日、11月20日的两次否决案如出一辙,暴露出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系统性偏袒。
据安理会记录显示,自2023年10月7日冲突爆发以来:决议通过率:14次表决中仅4次通过,通过率28.6%;美国否决轨迹:9次未通过草案中,美国直接否决6次,提交失败草案2次,唯一支持以色列的决议(2024年6月)亦未得到有效执行;人道代价:加沙卫生部门统计,截至2025年9月,冲突已造成4.6万巴勒斯坦人死亡,10.4万人受伤,200万民众面临断水断电、医疗系统崩溃的生存危机。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博弈,而是对国际法治的公然践踏。"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指出,"当200万民众在废墟中等待救援时,美国却用否决权为以色列的军事机器加油。"
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罗伯特·伍德在投票前声称,决议草案"未将人质问题与停火紧密挂钩",但拒绝说明具体修改方案。这一论调当即遭到多国代表反驳:阿尔及利亚代表:"当以色列用集束炸弹轰炸医院时,何谈人质安全?美国是在用巴勒斯坦人的生命要挟国际社会!"巴西代表:"人道危机已突破所有红线,停火是释放人质的前提,而非谈判筹码。"俄罗斯代表:"美国正在制造'否决权特权',将安理会变为以色列的军事指挥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决议草案特别删除"依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的强制条款,试图以"软约束"换取美国支持,但仍未突破其否决壁垒。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持续否决的背后,是其深陷中东战略困境的无奈选择:国内政治捆绑:特朗普政府2025年重启"世纪协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支持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合法化,任何对以施压都将引发亲以游说集团的强烈反弹;军事工业复合体利益:2023-2025年,美国对以军售增长300%,包括F-35战机、精确制导炸弹等进攻性武器,停火将直接冲击军火商利润;地区霸权焦虑:伊朗支持的"抵抗轴心"势力扩张,使美国将以色列视为遏制地区多极化的"不沉航母",纵容其采取极端军事手段。
"美国正在用巴勒斯坦人的鲜血书写中东秩序的墓志铭。"日内瓦国际关系教授让·皮埃尔在社交媒体评论,"当否决权成为掩盖战争罪的工具,联合国存在的意义将受到根本性质疑。"
面对安理会瘫痪,国际社会正通过其他渠道施压:法律层面:南非向国际法院提起针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诉讼,2025年8月判决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在拉法的军事行动";外交层面:英法德等12国计划在2025年联大承认巴勒斯坦国,打破美国对巴以问题"两国方案"的垄断话语权;经济层面: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荷兰APG养老基金等全球300余家机构宣布撤资以色列军工企业,总额超500亿美元。
回望历史,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否决记录已成其外交污点:1976年,首次否决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土地的决议;1982年,否决谴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决议;2006年,否决要求以色列停止轰炸加沙的决议;2025年,6次否决加沙停火决议……
"每个否决票都在为未来的战争罪审判积累证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沃尔克·特克警告,"当国际社会最终建立追究机制时,这些投票记录将成为量刑的关键依据。"
在安理会会议厅外,加沙难民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手持女儿的照片泣不成声:"我的孩子死于白磷弹,她的笑容永远定格在5岁。美国政客们,你们的良心是否也会在深夜被否决权灼伤?"
这场否决权与人性底线的较量,早已超越巴以冲突本身,成为检验国际秩序正义性的试金石。当14双手共同伸向和平的橄榄枝,那唯一攥紧战争铁拳的手,终将被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