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米娜”将带来大暴雨、特大暴雨
【台风“米娜”将带来大暴雨、特大暴雨】2025年9月19日清晨,中央气象台双预警齐发——台风蓝色预警与暴雨蓝色预警同时拉响,指向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这个诞生于南海的“风暴之子”,正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直扑广东沿海,预计于19日晚间在汕尾至台山一带登陆,强度可达热带风暴级或强热带风暴级。更令人揪心的是,广东东南部局部地区将遭遇250-300毫米的特大暴雨,这场“风雨叠加”的极端天气,正考验着华南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时间倒回至9月18日14时,南海北部海面上的热带低压突然“觉醒”,迅速增强为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这个密克罗尼西亚语中意为“女士名字”的台风,却展现出毫不温柔的破坏力:19日5时,其中心位于汕尾市南偏东约160公里的海面上,最大风力达8级,七级风圈半径覆盖160-360公里。
“米娜”的路径堪称“精准打击”——它以近乎直线的轨迹向西北推进,直指广东中东部沿海。气象专家分析,其登陆后虽会减弱,但残余环流仍将携带大量水汽深入内陆,导致福建东南部、广东东部等地持续暴雨。“这就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将海洋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陆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比喻道。
根据最新预报,9月19日8时至20日8时,广东东南部将成为暴雨核心区。其中,汕尾、揭阳、汕头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可达250-300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局地伴随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意味着,部分地区一天的降雨量可能超过全年平均值的1/3。”广东省气象台台长罗兵解释,“如此极端的降水,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城乡积涝,需高度警惕!”
事实上,暴雨的威胁已蔓延至更广区域。辽宁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重庆中北部等地也将出现大到暴雨,形成一条横跨数千公里的“暴雨带”。水利部紧急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指出广东韩江、东江、北江及福建九龙江等主要河流将出现明显涨水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超警戒水位。
台风“米娜”的破坏力不仅体现在降雨上。19日8时至20日8时,南海北部和东部、台湾南部沿海、福建南部沿海、广东沿海将出现6-7级大风,阵风8-9级;而广东中东部沿海、南海东北部的部分海域风力可达8-10级,阵风11-12级。“这相当于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撞击障碍物,破坏力惊人。”海洋灾害专家王伟强调。
面对狂风巨浪,沿海地区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广东:全省2.3万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3.5万名海上作业人员转移上岸;汕尾红海湾、汕头南澳岛等景区紧急关闭,所有游船停航;
福建:漳州、厦门等地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沿海养殖户加固渔排,疏散低洼地带居民;
交通:广州白云机场取消19日晚间至20日凌晨的32架次航班,深圳蛇口邮轮母港暂停所有海上观光项目;
教育:汕头、揭阳等地教育局发布通知,19日下午至20日全市中小学停课,确保师生安全。
台风“米娜”并非孤例。2025年夏季,全球已生成17个台风,其中8个登陆中国,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气候专家指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位置偏西、路径偏北,导致华南、华东沿海承受更大压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台风与暴雨的‘叠加效应’正在增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燕表示,“过去,台风带来的降水通常集中在登陆前后24小时;但现在,受全球变暖影响,水汽输送更持久,暴雨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这种变化对防灾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以广东为例,尽管已建成覆盖全省的台风预警系统,但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预警信息接收难”问题;一些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难以应对极端暴雨;部分群众对台风预警重视不足,存在“等风来、看雨停”的侥幸心理。
“防灾减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刘志强呼吁,“公众需密切关注预警信息,避免在暴雨时段外出;企业应暂停高空作业,加固户外设施;基层干部要挨家挨户排查隐患,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截至19日10时,台风“米娜”的中心仍在南海北部盘旋,但其外围云系已开始影响广东沿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考验着科技预警的精准度、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全民防灾的意识。
“每一次台风都是一场考试,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国家防总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而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牢记“台风来了怎么办”——收好阳台物品、储备应急物资、避免外出涉险——或许就是对生命最郑重的守护。
风雨虽猛,但人心更坚。当台风“米娜”的狂暴逐渐平息,我们终将明白:在自然灾害面前,唯有敬畏自然、科学防范、众志成城,才能筑起最坚固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