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游客摔伤老人花8年修200米木梯
【目睹游客摔伤老人花8年修200米木梯】近日,“中国网事·感动2025”前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名单揭晓,长沙76岁老人张义明凭借8年义务修筑200米登山木梯的善举,从万千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评“中国网事·感动2025”人物。这位左手仅剩一根灵活手指的老人,用双手在70度陡坡上凿出“生命通道”,更以“让1万人安全爬山”的质朴心愿,诠释了何为“平凡英雄”。2017年,张义明在长沙尖山顶登山时,目睹多名游客因山路崎岖摔伤,其中一位老人伤势严重,血流满地。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山路太险,必须有人修!”彼时,68岁的张义明左手因早年工伤已残缺4根手指,仅剩大拇指能灵活活动,但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扛起修梯重任。尖山顶坡度达70度,部分路段近乎垂直,且无现成道路。张义明每天清晨5点出发,背着30斤工具徒步2小时上山。他先用铁锹挖出阶梯雏形,再用钢钎凿平凸起,最后将自购的木材钉成梯步。为节省成本,他四处收集废弃房梁,甚至拆解自家旧家具;为固定木梯,他跪在湿滑的泥地上,用残缺的左手扶木,右手挥锤,每钉一根钉子都要付出数倍努力。
8年间,张义明累计花费4万余元(多为退休金),手工钉制出200米长的木梯,将原本需攀爬40分钟的险路缩短至15分钟。木梯沿途还设有5处休息平台,均由他收集的旧木板搭建。为防雨雪侵蚀,他定期用桐油涂抹梯面;为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他在陡坡处刻下“慢行”“小心”等字样。
“木梯修好后,再没听说有人摔伤。”当地登山爱好者李先生感慨。据不完全统计,木梯建成后,尖山顶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安全事故率降至零。张义明却从未停下脚步:2023年,他又用废弃木材在山顶建成一座凉亭,供游客遮阳避雨;今年,他正筹划增设照明灯和急救箱。
面对赞誉,张义明始终谦逊:“我只是做了件小事。”他的子女透露,父亲常年穿着磨破的胶鞋,却舍得花上千元购买登山绳和安全帽;他左手因长期劳作严重变形,却总说“还能钉钉子”。如今,76岁的张义明仍坚持每周上山维护木梯,他的工具包里永远装着备用木板和铁钉。
“我的愿望是让1万人安全爬山,现在应该早就超过了吧!”老人笑着望向蜿蜒的木梯,眼中满是欣慰。在他的影响下,周边村民自发组成志愿队,协助他搬运材料、清理山路;更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守护木梯”行动,呼吁游客文明登山、爱护设施。
修筑200米木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木梯爷爷”来说,这更是一项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长期工程。他左手有4根断指,仅大拇指灵活,在70度陡坡上手工、自费开凿钉制木梯,每一步都充满了困难。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坚持了8年之久。在这8年里,他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点点地推进着木梯的修建。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木梯爷爷”一样,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木梯爷爷”的善举不仅仅是为登山者提供了安全的登山道,更在社会上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而“木梯爷爷”的故事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的善举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鼓励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当每一个人都像“木梯爷爷”一样,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他人,那么这些微光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整个社会。
“木梯爷爷”张义明用8年的坚守和付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的非凡力量,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念,持之以恒,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以“木梯爷爷”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爱和责任传递温暖,用行动和坚持诠释担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