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捞80000斤鱼请全校师生吃
【高校捞80000斤鱼请全校师生吃】9月18日中午,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食堂内人声鼎沸,三万名学生手持“鱼票”排队领取当日特供的免费鱼肉。自9月16日起,这所位于威海的高校连续十天举办“全鱼宴”,从兼济湖中捕捞的八万斤活鱼经师生共同处理后,化作麻辣、红烧、五香等十余种口味的佳肴,成为校园里最温暖的“舌尖记忆”。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兼济湖畔,直径三十米的巨型渔网正被师生合力拉起,银鳞闪烁的鲢鱼、鳙鱼在网中翻腾跳跃,最大的一条足有二十余斤重。这片占地百亩的人工湖,自2017年起便开启“生态养殖”模式:每年初春投放万余尾鱼苗,夏季通过增氧设备维持水质,冬季则任由鱼群在活水中自然生长。“我们采用‘人放天养’的生态循环系统。”后勤处负责人王老师指着湖面解释道,“鲢鱼吃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鳙鱼以藻类为食,草鱼啃食水草,形成完整的生物链。”据测算,兼济湖年产鱼量已从最初的数千斤增长至如今的八万斤,不仅满足师生食用需求,更成为校园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
9月16日清晨五点,由三百名师生组成的“捕鱼志愿队”已整装待发。体育学院大二学生李阳挽起裤腿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我负责拉网,女生们在岸上接应,配合特别默契!”经过三小时奋战,八万斤鲜鱼被分装进五十个巨型水箱,运往学校中央厨房。
在食堂后厨,二十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同时开火。厨师长张师傅手持铁铲翻炒着红亮的辣椒:“麻辣鱼要突出花椒的麻香,红烧鱼得用冰糖炒出糖色。”为满足不同口味需求,鱼肉被精细分割成鱼头、鱼腹、鱼尾等部位,分别制成剁椒鱼头、糖醋鱼块、清蒸鱼片等菜品。中午十一点,首批两千份鱼肉准时出锅,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引得路过的师生纷纷驻足。
“鱼票每天限量发放,但可以转赠。”学生处主任刘老师展示着设计精美的票据,背面印着“劳动最光荣”的标语。这项持续十年的传统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从鱼苗投放、水质监测到捕捞加工,每个环节都由师生共同参与。外语学院大三学生王雨桐在朋友圈写道:“去年我负责记录鱼苗生长数据,今年参与捕捞,看着自己养的鱼变成餐桌上的美食,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种“沉浸式劳动教育”已形成完整体系。学校将兼济湖划分为多个责任区,由不同学院轮流管护。信息工程学院开发了“智慧渔业”APP,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等数据;艺术学院学生则以鱼为题材创作壁画,将生态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正如校长孙承武所言:“一尾鱼的价值,不仅在于果腹,更在于让年轻人在劳动中懂得敬畏自然、珍惜馈赠。”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全鱼宴”并非孤例。在广西医科大学杏湖畔,延续三十余年的“幸福鱼”传统已成为校友记忆的符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笃行湖的“巨型鱼王”曾创下60斤的捕捞纪录;浙江师范大学初阳湖的“鱼你有约”活动,更将鱼苗放养与校庆日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IP。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高校育人理念的深刻变革。当部分学校仍在纠结“劳动教育如何落地”时,先行者已用最生动的方式给出答案: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成长扎根大地。正如参与捕鱼的李阳同学所说:“以前觉得劳动教育就是打扫卫生,现在才明白,亲手创造价值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成长课。”
傍晚时分,兼济湖畔的灯光次第亮起。几位留学生举着手机拍摄渔火倒影,中文还不流利的他们努力比划着:“鱼,好吃!中国,温暖!”这或许是对“全鱼宴”最生动的注解——当教育突破书本的边界,当关爱渗透进生活的细节,一尾鱼便能游出文化的温度,荡起育人的涟漪。
在这所把湖泊变成课堂的高校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八万斤活鱼的丰收,更是一个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启示:真正的育人,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让年轻人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当未来的某天,这些学生回忆起大学生活时,或许会忘记某次考试的成绩,但一定会记得那个与师生共同捕鱼、分享美味的金秋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