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2025年9月18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军方代表正以近乎虔诚的姿态伏案疾书。她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时而因思考而短暂停顿,时而抬头凝视发言席捕捉每一个关键词——这个被现场记者敏锐捕捉的生动画面,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的会场激起层层涟漪。这并非孤立存在的个案:在香山论坛的会场里,非洲某国陆军上校手持三色荧光笔,专注地在讲义上标注“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的核心要点,绿色代表技术伦理、黄色标注发展中国家关切、红色警示军备竞赛风险;东南亚某国海军军官们利用茶歇间隙围坐成圈,就“海上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信息共享条款展开热烈讨论,咖啡杯旁摊开着画满箭头与批注的议程表;中东某国空军少将的笔记本扉页上,“学习中国经验”六个汉字工整有力,内页里还夹着从展板取下的“全球安全倡议”宣传页——这些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们,以近乎“求知若渴”的姿态,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引领全球安全治理的思想图景。
这场持续三天的盛会(9月17日至19日)从开幕起便吸引全球目光:不仅因创纪录的参会规模(1800余名注册代表中包含40余位部级及以上官员)引发媒体聚焦,更因外军代表们“狂做笔记”的集体行为成为现象级场景。在分组讨论室里,日本自卫队军官举着手机拍摄PPT,巴基斯坦陆军准将反复回放专家发言录音,欧盟代表团成员的笔记本上贴满彩色便签——这些细节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当世界面临“治理赤字”与“信任赤字”的双重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治理倡议”,正通过香山论坛这一“超级接口”,转化为国际社会争相记录、研习的“行动指南”。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是知识的留存,更是对东方智慧的认可,对新型安全观的拥抱。
在往届国际安全论坛中,发达国家代表常以“规则制定者”自居,发展中国家更多扮演“倾听者”角色。然而在香山论坛现场,这种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白发苍苍的非洲智库专家戴着老花镜逐字抄录“六个坚持”原则,东南亚军官用红蓝黑三色笔在“新兴技术管控”议题旁标注不同国家立场,中东少将笔记本上的汉字宣言旁还画着橄榄枝与握手图案……这些细节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信任度与日俱增。正如一位非洲代表在咖啡时间向记者坦言:“过去我们学习西方的安全理论,如今我们更想记录中国的实践经验,因为它们更贴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比如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维和培训、针对非洲特点的冲突调解机制。”
这种信任迁移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了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全球安全倡议”则针对当前全球安全治理碎片化、工具化的问题,提出“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些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修建道路1.3万公里、运输物资900万吨)、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如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阿富汗问题多边磋商)的具体实践中。外军代表们记录的,正是这些可操作、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从苏丹达尔富尔混合行动中的三方协调机制,到也门撤侨中展现的“生命至上”原则,都被细致拆解为可借鉴的流程图。
本届论坛的议题设计堪称“精准把脉”。首次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代意义”“联合国80周年:变局中前行”等历史维度议题纳入研讨,引导各国以史为鉴守护战后秩序;聚焦“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与管控”等前沿领域,回应高科技战争形态演变的现实挑战;设置“海上军事危机预防机制”“亚太安全协作”等区域议题,直面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的外溢效应。这些议题既“仰望星空”(探讨全球秩序未来),又“脚踏实地”(解决具体安全难题),为外军代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增量”。以“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分组讨论为例,当专家提及“自主武器系统的伦理边界”“算法偏见可能加剧军事不平等”等前沿问题时,非洲上校迅速用绿色笔标注“技术伦理”,黄色笔圈出“发展中国家参与规则制定”,红色笔警示“军备竞赛风险”。这种细致的记录行为,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霸权”的警惕,以及对平等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渴望。正如一位东南亚代表所说:“我们记录的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如何避免被排除在新技术规则之外的生存策略——比如要求算法开源、建立跨国技术审查委员会等具体措施。”
论坛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安全对话的“层级壁垒”:首次增设先导会(4月邀请30余国200余名代表提前研讨),通过文化科技参访增进互信;主论坛设置“高端对话”“中外名家对话”“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等互动环节,允许台下代表即时补充发言,甚至出现发展中国家代表打断发达国家发言要求“平等表达”的场景;特色参访活动包括“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展示人工智能、应急救援、无人机等领域成果),以及维和行动专题介绍会(中方详述30余年参与联合国维和的贡献,包括首次派出成建制步兵营、首次执行“保护平民”任务等里程碑事件)。这些设计让一线军官、学者能与防务高官直接对话,使“草根智慧”有机会影响决策层。
新西兰代表认真记录不同国家对历史教训的共识,正是这种开放氛围的产物。当中国专家分享“以史为鉴维护联合国权威”的观点时,俄罗斯、英国、美国学者虽立场各异,却在辩论中形成“共同守护战后秩序”的底线共识。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交流,让外军代表看到了“平等、开放、包容”的真正含义——无论国家大小、制度差异,都能在香山论坛找到发声的机会。正如一位中东代表所言:“在这里,我们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不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规则的共建者。”这种角色转变,或许正是全球安全治理从“西方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的生动注脚。
外军代表记录的核心内容,本质上是东方安全观对西方传统范式的系统性超越。西方主导的安全观长期奉行"实力至上""联盟对抗",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共同安全"——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而是所有国家的权利;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例如,在讨论乌克兰危机时,中方代表没有简单指责某一方,而是提出"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政治解决是根本出路,人道主义援助应得到保障"的三点主张,这种平衡、理性的立场被多国代表记录在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实践。中国不仅提出理念,更通过具体行动提供"公共产品":在非洲参与反恐维和(如部署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中东推动"两国方案"(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在亚太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观(如中国-东盟防长会晤机制)。这些实践被外军代表视为"可触摸的信任",他们记录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中国作为"行动派"的责任担当。
特色参访活动成为外军代表理解中国安全理念的"窗口"。在"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无人机救援设备、应急救援模块化装备等展品,展示了中国军事技术的"民用转化"能力;维和行动专题会上,中方公布的"派出5万余人次、修建道路1.3万公里、运输物资900万吨"等数据,用事实消解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一位乌克兰代表在参观后坦言:"以前我们只看到中国的军事发展,现在才明白这些技术同样服务于全球安全。"
这种"透明+贡献"的组合拳,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军事互信度。美方虽仅派国防武官参会,却带回两大箱会议资料(包括《全球安全倡议实施路线图》草案),这一细节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方案的吸引力。正如一位欧洲学者观察:"外军代表记录的不仅是中国的观点,更是中国如何将观点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回溯香山论坛的成长轨迹,其蜕变轨迹堪称传奇:2006年首届仅邀请亚太地区20余国学者,聚焦导弹防御等区域性议题;如今已发展为吸引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全球安全治理平台",议题覆盖外空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累计推动签署12项多边安全合作协议。这种进化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功能升级——从学者间的"头脑风暴",到成为各国防务部门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数据显示,近三届论坛参会国家数量年均增长23%,发展中国家代表占比从2018年的41%跃升至2025年的67%。这种结构性变化意味着,全球安全治理的话语权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转移,而香山论坛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香山论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坚守的"三原则":平等——无论国家大小,发言机会均等;开放——鼓励不同观点碰撞,甚至允许即时补充发言;包容——接纳冲突地区代表(如乌克兰、以色列),关注边缘群体诉求(如加沙地带平民安全)。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安全对话的"西方中心论",构建了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市场。当新西兰代表认真记录不同国家对历史教训的共识时,当中东少将将"学习中国经验"写入笔记本扉页时,当美国武官带回两大箱资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论坛,更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样本——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零和,以共赢取代独占。
当那位白发外军代表合上写满笔记的文件夹,阳光透过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洒下,照亮了她胸前的国旗徽章,也照亮了人类寻求持久和平的漫漫长路。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知识的沉淀,更是希望的种子——它们记录着中国方案的智慧,承载着发展中国家对公平正义的渴望,预示着全球安全治理新秩序的曙光。北京香山论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国家的"大合唱";不是通过对抗实现的"短暂和平",而是通过合作构建的"持久稳定"。当越来越多的外军代表俯身记录中国智慧,当"全球安全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我们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这,或许就是香山论坛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用笔尖书写和平,用智慧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