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笔疾书!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世界看见中国方案的分量,会议直击全球安全的”痛点”与”难点”!!
创始人
2025-09-19 10:04:27
0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2025年9月18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军方代表正以近乎虔诚的姿态伏案疾书。她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时而因思考而短暂停顿,时而抬头凝视发言席捕捉每一个关键词——这个被现场记者敏锐捕捉的生动画面,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的会场激起层层涟漪。这并非孤例:非洲陆军上校用三色荧光笔标注"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要点,东南亚军官茶歇时围坐讨论"海上危机预防机制",中东少将笔记本扉页工整书写"学习中国经验"的汉字……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们,以近乎"求知若渴"的姿态,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引领全球安全治理的思想图景。这场持续三天的盛会(9月17日至19日),不仅因创纪录的参会规模(1800余名注册代表,覆盖40余位部级及以上官员)引发关注,更因外军代表们"狂做笔记"的集体行为,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当世界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的双重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治理倡议",正通过香山论坛这一"超级接口",转化为国际社会争相记录、研习的"行动指南"。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是知识的留存,更是对东方智慧的认可,对新型安全观的拥抱。

  在往届国际安全论坛中,发达国家代表常以"规则制定者"自居,发展中国家更多扮演"倾听者"角色。然而在香山论坛现场,这种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白发代表专注记录的身影,东南亚军官用三种颜色标注重点的细致,中东少将笔记本上的汉字宣言……这些细节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信任度与日俱增。正如一位非洲代表所言:"过去我们学习西方的安全理论,如今我们更想记录中国的实践经验,因为它们更贴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

  这种信任迁移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了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全球安全倡议"则针对当前全球安全治理碎片化、工具化的问题,提出"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些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修建道路1.3万公里、运输物资900万吨)、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如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外军代表们记录的,正是这些可操作、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本届论坛的议题设计堪称"精准把脉"。首次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代意义""联合国80周年:变局中前行"等历史维度议题纳入研讨,引导各国以史为鉴守护战后秩序;聚焦"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与管控"等前沿领域,回应高科技战争形态演变的现实挑战;设置"海上军事危机预防机制""亚太安全协作"等区域议题,直面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的外溢效应。这些议题既"仰望星空"(探讨全球秩序未来),又"脚踏实地"(解决具体安全难题),为外军代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增量"。以"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分组讨论为例,当专家提及"自主武器系统的伦理边界""算法偏见可能加剧军事不平等"等前沿问题时,非洲上校迅速用绿色笔标注"技术伦理",黄色笔圈出"发展中国家参与规则制定",红色笔警示"军备竞赛风险"。这种细致的记录行为,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霸权"的警惕,以及对平等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渴望。正如一位东南亚代表所说:"我们记录的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如何避免被排除在新技术规则之外的生存策略。

  论坛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安全对话的"层级壁垒":首次增设先导会(4月邀请30余国200余名代表提前研讨),通过文化科技参访增进互信;主论坛设置"高端对话""中外名家对话""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等互动环节,允许台下代表即时补充发言;特色参访活动包括"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展示人工智能、应急救援、无人机等领域成果),以及维和行动专题介绍会(中方详述30余年参与联合国维和的贡献)。这些设计让一线军官、学者能与防务高官直接对话,使"草根智慧"有机会影响决策层。

  新西兰代表认真记录不同国家对历史教训的共识,正是这种开放氛围的产物。当中国专家分享"以史为鉴维护联合国权威"的观点时,俄罗斯、英国、美国学者虽立场各异,却在辩论中形成"共同守护战后秩序"的底线共识。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交流,让外军代表看到了"平等、开放、包容"的真正含义——无论国家大小、制度差异,都能在香山论坛找到发声的机会。正如一位中东代表所言:"在这里,我们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不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规则的共建者。"

  外军代表记录的核心内容,本质上是东方安全观对西方传统范式的系统性超越。西方主导的安全观长期奉行"实力至上""联盟对抗",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共同安全"——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而是所有国家的权利;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例如,在讨论乌克兰危机时,中方代表没有简单指责某一方,而是提出"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政治解决是根本出路,人道主义援助应得到保障"的三点主张,这种平衡、理性的立场被多国代表记录在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实践。中国不仅提出理念,更通过具体行动提供"公共产品":在非洲参与反恐维和(如部署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中东推动"两国方案"(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在亚太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观(如中国-东盟防长会晤机制)。这些实践被外军代表视为"可触摸的信任",他们记录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中国作为"行动派"的责任担当。

  特色参访活动成为外军代表理解中国安全理念的"窗口"。在"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无人机救援设备、应急救援模块化装备等展品,展示了中国军事技术的"民用转化"能力;维和行动专题会上,中方公布的"派出5万余人次、修建道路1.3万公里、运输物资900万吨"等数据,用事实消解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一位乌克兰代表在参观后坦言:"以前我们只看到中国的军事发展,现在才明白这些技术同样服务于全球安全。"

  这种"透明+贡献"的组合拳,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军事互信度。美方虽仅派国防武官参会,却带回两大箱会议资料(包括《全球安全倡议实施路线图》草案),这一细节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方案的吸引力。正如一位欧洲学者观察:"外军代表记录的不仅是中国的观点,更是中国如何将观点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回溯香山论坛的成长轨迹,其蜕变轨迹堪称传奇:2006年首届仅邀请亚太地区20余国学者,聚焦导弹防御等区域性议题;如今已发展为吸引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全球安全治理平台",议题覆盖外空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累计推动签署12项多边安全合作协议。这种进化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功能升级——从学者间的"头脑风暴",到成为各国防务部门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数据显示,近三届论坛参会国家数量年均增长23%,发展中国家代表占比从2018年的41%跃升至2025年的67%。这种结构性变化意味着,全球安全治理的话语权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转移,而香山论坛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香山论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坚守的"三原则":平等——无论国家大小,发言机会均等;开放——鼓励不同观点碰撞,甚至允许即时补充发言;包容——接纳冲突地区代表(如乌克兰、以色列),关注边缘群体诉求(如加沙地带平民安全)。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安全对话的"西方中心论",构建了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市场。当新西兰代表认真记录不同国家对历史教训的共识时,当中东少将将"学习中国经验"写入笔记本扉页时,当美国武官带回两大箱资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论坛,更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样本——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零和,以共赢取代独占。

  当那位白发外军代表合上写满笔记的文件夹,阳光透过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洒下,照亮了她胸前的国旗徽章,也照亮了人类寻求持久和平的漫漫长路。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知识的沉淀,更是希望的种子——它们记录着中国方案的智慧,承载着发展中国家对公平正义的渴望,预示着全球安全治理新秩序的曙光。北京香山论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国家的"大合唱";不是通过对抗实现的"短暂和平",而是通过合作构建的"持久稳定"。当越来越多的外军代表俯身记录中国智慧,当"全球安全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我们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这,或许就是香山论坛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用笔尖书写和平,用智慧点亮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