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完整盘倒掉 烘焙浪费如何破局
【卖不完整盘倒掉 烘焙浪费如何破局】2025年9月,上海某网红面包店被曝出打烊后将整筐未售出的面包倒入垃圾桶,视频中金黄酥脆的法棍、点缀着果干的欧包与垃圾袋形成刺眼对比,迅速引发全网热议。这并非孤例——从连锁品牌到社区烘焙坊,“当天出品、当日丢弃”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据统计,全球每年烘焙的1.85亿吨面包中,有10%被直接丢弃,而国内烘焙门店的报损率普遍在5%-50%之间,部分网红店甚至高达70%。当“面包刺客”刺痛消费者钱包时,“日抛面包”更刺痛社会资源底线!
在南京新街口某高端烘焙店,凌晨六点的橱窗已摆满刚出炉的面包,金黄诱人的色泽与现磨咖啡的香气吸引着上班族驻足。然而,店长王女士透露:“每天打烊前两小时,我们要陆续撤下30%的货品,确保顾客看到的是‘最新鲜’的陈列。”这种“满架即正义”的营销策略,直接导致大量面包在最佳赏味期内被丢弃。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商家将浪费包装成“品质宣言”。某品牌区域经理坦言:“如果打折销售,消费者会认为我们的产品‘不值原价’,宁可报废也不能破坏品牌调性。”这种逻辑下,形状不够圆润的贝果、烤色稍深的可颂,甚至仅因“摆放不整齐”的吐司,都被列入报废清单。某门店员工爆料:“有次因为面包上的杏仁片撒多了,整盘被倒掉,理由是‘影响统一性’。”
烘焙行业的暴利空间,为浪费提供了温床。以一款售价32元的“网红海盐牛角包”为例,其原料成本仅4元,即便加上报废率,毛利率仍高达65%。某连锁品牌财报显示,2024年其全国门店的报废损失占总营收的8%,但这一成本早已通过高定价转嫁给消费者。
“报废率其实是可控的,但商家选择用浪费换取溢价。”食品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当消费者愿意为‘新鲜度’支付30%的溢价时,商家自然倾向于多生产、多报废,以此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这种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某小红书博主拍摄的“面包山”视频获得10万点赞,评论区充斥着“这才是品质生活”的赞叹,却无人关注背后的浪费真相。
面对舆论压力,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上海“面包救星”计划引发关注。某精酿酒厂与烘焙品牌合作,将临期面包粉碎后加入麦芽糖化,发酵成“谷物风味啤酒”。项目负责人表示:“每吨面包可生产3000升啤酒,既减少浪费,又创造新消费场景。”目前,该模式已在北京、成都等城市复制,部分酒吧推出“今日面包特调”,销量占比达15%。
杭州“面包盲盒”小程序上线三个月,吸引超10万用户。消费者以原价5-7折的价格购买“神秘福袋”,内含3-5款临期面包。创始人陈女士透露:“我们与200家门店合作,每天消化2吨余量面包,复购率高达40%。”这种模式不仅减少浪费,还满足了年轻人“猎奇+实惠”的消费心理。
深圳“暖心面包”行动持续两年,每晚8点,志愿者将烘焙店捐赠的面包分发给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和流浪者。参与企业“幸福西饼”表示:“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捐赠流程,既确保食品安全,又提升品牌社会价值。”该项目已覆盖全国15个城市,累计捐赠面包超200万份。
金蝶软件为烘焙企业开发的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天气、节假日等因素,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某连锁品牌使用后,报损率从18%降至6%。系统负责人介绍:“我们甚至能预测某款面包在特定商圈的‘黄金销售时段’,帮助门店优化陈列和促销策略。”
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食品的,可被约谈并责令整改。2024年,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一家因“报废不美观面包”被约谈的烘焙店开出首张整改通知书,要求其优化生产流程、建立捐赠渠道。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勋呼吁:“我国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每浪费一个面包,就相当于浪费了种植小麦的水资源、耕地和劳动力。企业必须意识到,节约粮食不是道德选择,而是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年轻一代正在用消费行为表达态度。25岁的白领小林表示:“我现在更愿意选择支持‘零浪费’的烘焙店,哪怕价格稍高。”数据显示,标注“余量食品捐赠”或“临期盲盒”的门店,在大众点评的评分平均高出1.2分。
“面包可以过期,但社会责任不能过期!”这句网友评论获得10万点赞,折射出公众对行业变革的期待。当烘焙业从“追求极致新鲜”转向“平衡效率与责任”,或许才能真正摆脱“浪费-高溢价”的恶性循环,让每一块面包都承载温度与价值。
从“倒掉”到“变宝”,从“高溢价”到“高责任”,烘焙业的转型之路需要企业创新、政策引导与消费者监督的共同发力。毕竟,当我们在清晨咬下第一口面包时,咀嚼的不仅是麦香,更是一个行业对资源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别让“日抛面包”成为时代的耻辱标签,让每一块面包都找到它应有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