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9路18街仿佛“时间静止”了
【沈阳9路18街仿佛“时间静止”了】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沈阳城在尖锐的防空警报声中陷入“时间静止”。崇山路、市府大路、北陵大街等27条主干道(含9条纵向主干道与18条横向街巷)上,行驶的车辆集体停驶鸣笛,行人驻足垂首,整座城市以最庄重的姿态,向94年前的国难日致哀。这场持续3分钟的集体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品格的生动注脚。上午9时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上,14名干部群众代表推动钟锤,14声浑厚钟鸣穿透云霄。这组数字暗合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14年浴血抗战的壮阔历程。当第14声钟响余音未散,9时18分的防空警报准时撕裂长空——这一刻,时间仿佛倒流至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青年北大街与市府大路交汇处,65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已连续20年在此驻足。“1995年第一次拉警报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自揭伤疤’。”他抚摸着胸前的抗战纪念章说,“现在连5岁娃娃都知道,警报响时要停下脚步。”这种集体记忆的传承,在沈阳街头随处可见:执勤交警脱帽默哀,外卖骑手停车鸣笛,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举起画着和平鸽的卡片。沈阳市政府公布的交通管制方案显示,本次鸣笛区域覆盖崇山西路、北陵大街、友好街等27条主干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纪念网络。这些道路名称背后,镌刻着城市的抗战记忆:北陵大街因毗邻清昭陵(皇太极陵寝)得名,抗战时期曾是抗日义勇军集结地;友好街原称“奉天驿通”,1945年光复后更名以纪念中苏友好;最年轻的“三好街”虽得名于1950年代,但其所在的和平区在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军“奉天附属地”。“当警报响起,这些道路就变成了流动的历史教科书。”沈阳文史研究员李明指出。在市府广场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1931年的沈阳老照片:被炸毁的北大营、燃烧的商号、流离失所的百姓……与现实中肃立的人群形成强烈时空对话。这种设计暗含深意——以城市肌理为载体,让历史教育突破博物馆围墙,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防空警报在沈阳的演变史,恰是一部民族心理的重构史。1995年首次拉响时,部分市民产生恐慌情绪,甚至有老人捂住耳朵哭泣。而今,这种声音已升华为城市精神符号。在铁西区重工街,某汽车工厂暂停生产线,工人们列队默哀;中街步行街上,商家关闭背景音乐,电子屏统一显示“铭记九一八”字样;就连最热闹的塔湾夜市,2000余个摊位同时静默,只余警报声在夜空中回荡。
年轻一代的参与方式更具时代特色。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开发了“九一八VR纪念馆”APP,用户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走抗战路线;和平区小学将鸣笛时刻纳入“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在教室同步默哀;社交媒体上,“#沈阳9路18街时间静止”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网友自发创作纪念海报、短视频,形成跨越地域的集体共鸣。
这种全民参与的纪念仪式,正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据沈阳市文旅局统计,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后三天,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70%,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3%。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历史自觉正催生新的文化创造:沈阳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柳条湖惊雷》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浑南区建设的“抗战数字记忆库”已收录30万件民间文物影像。
“警报不是悲伤的注脚,而是奋进的号角。”沈阳市委书记在撞钟仪式上的讲话引发全场掌声。数据显示,近五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这种经济腾飞与精神传承的同频共振,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深刻论断。
当9时21分的警报声渐息,沈阳城恢复往日喧嚣,但某种精神力量已深深植入城市基因。在北陵公园,晨练老人自发唱起《松花江上》;在1905文化创意园,青年设计师们讨论如何将抗战元素融入现代文创;就连地铁报站音,也在今日特别更换为《义勇军进行曲》旋律片段。
这种全民参与的历史记忆建构,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范本。当9路18街的车辆重新启动,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个民族对和平的珍视、对历史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正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上的铭文所书:“警世钟鸣,山河永记;吾辈自强,中华崛起。”这声穿越94年的警报,终将化作推动民族复兴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