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2025年9月17日的北京,秋阳洒落在香山脚下的国际会议中心穹顶。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1800余名代表陆续步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会场,他们中汇聚了4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防部长与军队总长,这些身着军装或正装的政要们,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本国军事力量的走向;还有联合国副秘书长与东盟秘书长这样的国际组织掌舵人,他们代表着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来自俄乌战场、中东冲突地区的代表,带着安全关切与和平期盼,参加以“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盛会。开幕首日,外军代表整齐掏出笔记本记录,神情专注,似要将中国智慧融入本国安全战略。这一画面成全球媒体焦点:CNN镜头里北约军官笔记本记满中文关键词;路透社报道俄罗斯代表团边听边拍PPT。这些细节折射出对中国筹备组织的认可及对公正国际秩序的渴望。当论坛正式拉开帷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极具象征意义的数据。参会国家覆盖五大洲,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世界地图在眼前展开。既有G7传统强国法、德,也有金砖扩员后的沙特、埃及等新兴力量;既有冲突中的乌、以,也有中立的瑞士、奥地利。这种包容性让论坛创“三个最”:层级最高(40余位部长级官员齐聚)、范围最广(中小国家占比超60%)、议题最实(回应俄乌、巴以等热点)。
“在这里,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麦克风。”来自非洲联盟的代表感慨道。在“全球南方”国家长期被边缘化的国际安全话语体系中,北京香山论坛开创了“平视对话”的新范式。印尼国防部官员分享了一个细节:在讨论亚太安全协作的分组会上,东帝汶代表获得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同等的发言时长。当东帝汶代表用略显生涩但坚定的声音阐述自己对亚太安全的看法时,全场都给予了尊重和倾听。这种“不论大小强弱”的平等氛围,在西方主导的传统安全论坛中极为罕见,在那里,大国往往占据着主导话语权,小国的声音常常被忽视。
更引人注目的是议题设置的深邃眼光。论坛将“双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作为历史坐标,既回顾《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提醒各国不忘历史,坚守国际秩序的基石;又直面人工智能军事化、太空安全等未来挑战,为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提供思路。当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抛出“如何防止国际规则沦为大国工具”的尖锐问题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中蕴含着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打破“规则霸权”,建立真正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强烈愿望。
美国代表团表现耐人寻味,防长赫格塞思四次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台下欧洲盟友频频点头,美国代表埋头记录。欧洲或看到合作机遇,美国或无奈应对或思考维护霸权。外媒调侃,中国谈“共护秩序”时欧洲听到合作机遇,美国重申“规则”时盟友只记住“美国优先”。
论坛休息区,巴西陆军少校反复圈画“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并标注葡语译文,称代表发展中国家心声;俄罗斯关注“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与管控”,记录中国“AI伦理全球框架”构想;乌克兰资深军事学者参会,记录中国“冲突方对话机制”,与西方“中国站队论”形成反差。笔记内容有变,西方代表聚焦“全球安全倡议”操作路径,发展中国家学习“共同安全”理念实践。欧洲匿名军官想了解中国做法。
首日“局部冲突解决方式”讨论环节,阎学通提出“冲突双方应遵守国际人道法”,以色列军官否认加沙平民伤亡并指责国际社会,阎教授用数据回击并提出解决方案及依据。
这场交锋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以色列国内媒体《国土报》次日发文承认:"中国学者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叙事的视角。"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国际会议中"强者主导话语"的潜规则。一位非洲代表感慨:"以前我们只能在台下听西方争论,现在终于有机会在同一个平台表达真实诉求。"中国学者的自信源于深厚的理论积淀。阎学通在后续发言中强调:"中国始终是联合国宪章最坚定的维护者——从反对单边制裁到支持巴勒斯坦入联,从斡旋伊朗核问题到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我们的行动与承诺始终一致。"这种"行胜于言"的外交哲学,让许多国家看到了不同于西方"教师爷"式的合作模式。
尽管美方代表团声称"保持沟通以避免误判",但其表现却暴露出深层次焦虑。在"大国关系走向"专题研讨中,美国代表反复强调"印太利益",却对南海行为准则、台湾问题等核心关切避而不谈。有现场观察者注意到,当中方代表提及"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时,美方团员的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敲击了整整一分钟。这种微妙的互动,恰似论坛闭幕时留下的隐喻——一张被反复提及的"红线"照片。据主办方工作人员透露,这张照片拍摄于中方主旨演讲现场,背景板上"共护国际秩序"六个大字下方,隐约可见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外媒对此的解读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警告,有人视之为邀请,但更多理性的声音指出:这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既明确底线不可逾越,又为对话留足空间。
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尤为关键。在"中小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论坛上,印尼、墨西哥等国代表联合提议建立"非大国干预"的冲突调解机制,获得广泛响应。这种呼声的背后,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的深刻反思——当某些国家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一个能真正倾听他们声音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论坛结束后发布的《北京倡议》虽未强制约束力,却凝聚了最大公约数:呼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推动战后重建国际合作。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明娜所言:"这不是完美的文件,但它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最后一组平行会议结束,夕阳为香山的枫叶镀上金边。1800余名代表带着沉甸甸的笔记离开会场,但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话比对抗更有力量,合作比零和更可持续。北京香山论坛的成功,本质上是对"西方中心论"的一次温和修正。它证明,即使没有超级大国的霸权背书,只要坚持平等、包容、务实的原则,就能搭建起通往和平的桥梁。那些外军代表狂做笔记的身影,既是学习的过程,更是觉醒的开始——他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国家的合唱曲。
展望未来,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香山的声音将传得更远。或许有一天,当新的国际秩序蓝图绘制完成时,人们会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墨迹,早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注脚。正如一位参会代表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更找到了携手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