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8日上午,第一次全体会议“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召开,一名外国军方代表在“狂”做笔记。在会议现场,类似场景不断上演。来自非洲某国的陆军上校用三种颜色标注重点,当听到“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管控”议题时,他甚至掏出手机拍摄PPT;东南亚代表团成员在茶歇时围成小圈,对照笔记讨论“海上军事危机预防机制”;中东某国少将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写着“学习中国经验”六个汉字。这种求知若渴的姿态,与会场外飘扬的100余面国旗形成强烈呼应。本届论坛吸引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仅派驻华大使馆国防武官出席,但美方代表团仍带回整整两大箱会议资料,包括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实施路线图》草案。时间回溯至2006年,首届香山论坛仅邀请亚太地区20余国学者围坐讨论。如今,这个诞生于香山脚下的学术沙龙,已进化为全球安全治理的“超级接口”。数据显示,近三届论坛参会国家数量年均增长23%,发展中国家代表占比从2018年的41%跃升至2025年的67%。“在这里,加沙地带的炮火声与乌克兰的防空警报能同时被听见。”连续五届参会的瑞典学者司乐如感慨。她特别提到2025年论坛新增的“战乱地区儿童保护”平行会议,当也门代表展示该国儿童在防空洞学习的照片时,会场陷入长达两分钟的沉默,“这种震撼比任何决议都更有力量”。本届论坛的火爆,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传统安全框架的深度反思。在“大国责任与全球安全合作”全体会议上,中方代表抛出尖锐提问:“当某些国家将核潜艇开进南海,却指责他国‘军事化’,这样的安全逻辑如何服众?”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热烈掌声。更引发共鸣的是中方提出的“安全治理三原则”:利益共享:建立“全球安全公共产品”清单,明确各国责任义务;风险共担:设立区域性安全危机联合响应基金;决策共商: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30+30”安全理事会(30个当选国+30个专题国家)。
这些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在“东北亚安全新架构”分组会议上,中韩日俄四国专家当场签署《核设施周边海域联合监测备忘录》;非洲联盟代表则宣布,将借鉴中国维和部队“社区安全联络官”制度,在萨赫勒地区试点建立平民保护快速反应机制。
本届论坛的特殊性,在于其深刻的历史纵深感。2025年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论坛将这两个时间节点作为坐标轴,既设置“《联合国宪章》精神与当代国际秩序”的回顾性议题,又开辟“人工智能军事化伦理框架”“太空安全治理规则”等前瞻性讨论。
外军代表的笔记内容变化,折射出全球安全治理范式的深刻转型。早期西方代表侧重记录中国的军事透明化举措,如今更多聚焦于“全球安全倡议”的操作路径;发展中国家则从关注经济合作,转向深入学习“共同安全”理念的具体实践。正如一位匿名欧洲军官所言:“我们不再满足于听中国怎么说,更想知道中国怎么做——比如在南海问题上协调各方利益,怎样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地区稳定。”
这种转变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国始终是联合国宪章最坚定的维护者。从反对单边制裁到支持巴勒斯坦入联,从斡旋伊朗核问题到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中国的行动与承诺始终一致。当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发言中四次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时,台下欧洲盟友的频频点头与美国代表的埋头记录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是发展中国家对“规则霸权”积怨已久的直观写照。
北京香山论坛的蜕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2014年首届论坛时,参会国家仅30余个,议题集中在反恐、维和等传统领域;如今,论坛已形成“三个最”的纪录:参会层级最高(40余位部长级官员)、覆盖范围最广(中小国家占比超60%)、议题设置最实(直接回应俄乌冲突、巴以问题等12个热点)。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论坛开创了“平视对话”的新范式。在讨论亚太安全协作的分组会上,东帝汶代表不仅获得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同等的15分钟发言时长,其提出的“海洋安全伙伴关系”倡议还被列入会议纪要附件。这种“不论大小强弱、不计历史恩怨”的平等氛围,与某些西方主导论坛中“按国力排座次、依阵营定话权”的潜规则形成鲜明对比。
当论坛闭幕时,一张被反复提及的“红线”照片成为隐喻——背景板上“共护国际秩序”六个大字下方,隐约可见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外媒对此解读纷纭:有人认为是警告,有人视之为邀请,但更多理性的声音指出:这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既明确底线不可逾越,又为对话留足空间。
此刻,北京的秋雨正淅淅沥沥落下,但香山论坛的热度仍在攀升。1800余名代表带走的不仅是写满笔记的笔记本,更是一份关于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当某些国家仍在用冷战思维制造分裂时,中国选择用香山论坛的圆桌、外军代表的笔记、技术展区的合作,书写全球安全治理的新答案。这或许就是香山论坛最动人的启示:真正的秩序重构,从来不是强者对弱者的规训,而是所有国家在平等对话中共同寻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