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商家集体上演“擦边餐”
【餐饮商家集体上演“擦边餐”】近期,全国餐饮行业兴起以表演互动为核心的“擦边经济”风潮。当海底捞的夜宵店里DJ打碟声与腹肌碰撞声交织,当杭州国风烧鸟酒馆的女舞者与顾客贴身互动引发全网热议,当"男模服务员""猛男餐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餐饮行业正集体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擦边餐"大戏。这股风潮背后,是餐饮商家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的无奈尝试,也是社交媒体时代流量逻辑对传统餐饮业的深度改造。然而,当"秀色可餐"成为营销标配,当"擦边"表演成为引流利器,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餐饮业还能走多远?餐饮与表演的结合并非新鲜事物。从古代市集的说书先生,到民国茶馆中的评弹戏曲,再到现代餐厅的驻场歌手,饮食与娱乐的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然而,当下的"餐饮+表演"模式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进与视觉化特征。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不再是单纯的火锅消费场所,而变成了集打碟、演唱、互动于一体的"夜店式"体验空间;杭州国风烧鸟酒馆里,身着古风服饰的女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尺度之大,令全网瞠目;湊湊火锅引入驻唱歌手,香飘飘门店推出"男团服务生",鸿姐老火锅举办型男"一日店长"活动,SIZEN咖啡以"男模级服务员"为卖点……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餐饮行业的一场"擦边"狂欢。
这种集体跟风行为有着深刻的市场背景。2024年,多个知名餐饮品牌陷入亏损泥潭——奈雪的茶亏损9.19亿元,呷哺呷哺亏损4.01亿元,味千中国净亏损0.2亿元。在高房租、高人力、高食材成本与低利润的行业背景下,传统的价格战难以为继,线上流量成本持续攀升,餐饮老板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引流方式。而被称为"体验一代"的95后、00后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诉求已从单纯的饱腹升级为社交、娱乐、打卡的综合体验。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好吃"已不足以构成传播爆点,"好玩""好看""好刺激"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自带热度的"擦边"表演因此成为商家眼中的诱人蛋糕——它成本低廉却能迅速制造话题,视觉冲击强烈且易于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擦边餐"现象的本质,是餐饮行业在流量焦虑下的集体突围尝试。当食物本身的差异化难以实现,当传统营销手段效果递减,商家们不得不将表演、场景、互动乃至游走于道德与法律边缘的"擦边"元素作为救命稻草。海底捞夜宵主题店的成功案例极具代表性——迷幻的灯光、大方秀身材的MC、嗨到爆的DJ表演,这些与海底捞传统"服务至上"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的元素,为品牌带来了新一轮的社交讨论热度。"海底捞夜宵"相关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突破1000万,在抖音播放量超900万,这种流量带来的商业价值显而易见。数据显示,许多消费者会为了观看表演特意选择夜宵时段,延长用餐时间并多点小吃和酒水,实现了"一顿饭、多重体验"的消费升级。
然而,这种"擦边"策略面临着多重风险与争议。首先是边界的模糊性——何为合理的互动表演,何为过度的"擦边"行为,往往缺乏明确标准。海底捞的夜宵模式被部分消费者认为离"擦边"还很远,但网上不乏对其"过度娱乐化"的质疑。杭州国风烧鸟酒馆的案例更为典型,女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用嘴喂糖""贴身扭动"等画面被批评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尽管监管部门调查后确认不存在涉黄问题,但"营销过度""刻意制造争议画面"的定性已经给商家敲响警钟。
国际市场的先例更揭示了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泰国曼谷的"猛男餐厅"以肌肉男服务生为招牌,最终于2024年8月永久停业;美国知名的猫头鹰餐厅(Hooters)以紧身短裤和低胸上衣的女服务员为特色,曾是全球连锁餐饮的成功典范,却在2024年上半年传出破产重组消息。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长期依赖"物化"员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作为核心卖点,当社会观念变化,这种营销方式便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当核心营销卖点成为争议焦点,餐厅在餐食方面的短板便暴露无遗——正如网友对猫头鹰餐厅的犀利评价:"其实东西很难吃,就是服务员穿得少。"
面对"擦边餐"现象的蔓延,监管部门的反应日趋严格。杭州烧鸟酒馆因表演内容问题被约谈叫停,云南"猛男餐厅"因违规演出被罚款并吊销演出许可,椰树集团也多次因低俗营销被处罚。这些案例表明,单靠"擦边"表演或许能制造一时流量,却绝不足以支撑餐饮企业的长期发展。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使表演未达到"色情"标准,也可能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不得利用低俗内容进行商业营销"的规定。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任何营业性演出都需审批且不得含有"宣扬淫秽、色情"等禁止内容,违规经营可能面临高额罚款。
监管收紧的同时,行业内部也开始出现反思声音。一些商家开始探索更具文化内涵的"正向表演"模式——广东部分酒楼在大厅中央搭建摔跤擂台,将传统武术表演与早茶相结合;拳赛酒吧引入专业拳击擂台,精准切中年轻客群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开心麻花主题餐厅里食客与演员同台互动,《偷心晚宴》等演出让餐饮与戏剧融合;济南秀宴将祭孔大典、李清照诗词等齐鲁文化融入宴饮,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些案例表明,当表演与地方文化、传统艺术深度融合时,不仅能避免"擦边"争议,还能为餐饮品牌注入独特灵魂。
然而,即使是这些"正向表演"也面临挑战。消费者评价中常见对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吐槽——"预制菜""上菜凉了""点心潮湿软塌"等负面反馈屡见不鲜;部分沉浸式宴饮存在分级收费、基础服务缩水等问题,让普通消费者产生"不额外花钱就像误入宴席的丫鬟"的荒诞感。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无论表演形式如何创新,餐饮的本质始终是口味、服务、环境与价格的综合竞争。表演可以成为亮点,但永远不能替代美食本身的价值。
"擦边餐"现象给餐饮行业带来的启示是多重的。短期来看,它确实为商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传播性的引流手段,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更容易获得算法推荐和用户分享。但从长期视角观察,任何忽视产品本质的营销策略都难以持续。餐饮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到最基本的维度:食品是否美味安全?服务是否专业贴心?环境是否舒适愉悦?价格是否合理公道?
对于餐饮商家而言,寻找平衡点至关重要。表演与餐饮之间,应当是彼此成就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成功的案例往往将表演作为增强用餐体验的加分项,而非核心卖点。例如,广东酒楼的武术表演与早茶文化相得益彰,拳赛酒吧的运动氛围与酒水消费自然融合,这些创新都没有脱离餐饮服务的本质。商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表演服务于餐饮,而非让餐饮服务于表演?如何找到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的平衡点?
从行业层面看,餐饮业需要建立更健康的竞争生态。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表演类餐饮的指导规范,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可接受的创意营销,哪些已经越过了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边界。平台方(如短视频平台、外卖平台)也应承担相应责任,避免为过度"擦边"的内容提供流量支持。监管部门则需要在保护创新与维护底线之间找到恰当尺度,既不过度压制商家的营销创意,也不纵容突破底线的低俗行为。
餐饮商家集体上演的"擦边餐"大戏,折射出的是传统行业在数字时代的转型阵痛。当流量逻辑深度改造餐饮业,当"秀色可餐"成为营销标配,行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着异化的风险。最终,那些能够在创新与规范、流量与品质、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商家,才可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毕竟,消费者或许会为一时的新奇体验买单,但他们终将回归对美食本身的忠诚——这才是餐饮业永恒不变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