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1》上映首日打破10项纪录
【《731》上映首日打破10项纪录】9月18日上午9时12分,当哈尔滨防空警报划破长空,电影《731》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33亿元,以25.6万场排片量登顶中国内地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冠军。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领衔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用镜头撕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伤疤,引发全民对历史真相的集体凝视。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731》首映日即打破10项纪录,不仅包揽2025年9月战争片内地票房冠军、第37周内地票房冠军等34项里程碑,更在港澳地区引发观影热潮。香港影艺戏院特别将首映礼定于晚7时31分,寓意深刻;澳门银河影院排片量较同期影片激增300%。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观众自发在零下5℃的寒风中排队三小时购票,某影院经理透露:"凌晨三点就有老人带着孙子来等首场,这种景象十年未见。"影片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背景,聚焦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特设监狱"中,小贩王永章等平民被诱骗接受"健康检查",实则遭受冻伤实验、毒气攻击、活体解剖等非人折磨。导演赵林山采用"以小搏大"的叙事策略,通过王永章与日本军医石井四郎的数次交锋,将个体命运与民族伤痛紧密交织。当姜武饰演的王永章在解剖台上用尽最后力气嘶吼"记住我们是谁",影院内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印证着历史记忆的穿透力。影片对731部队暴行的揭露堪称"手术刀式"精准:实验室里悬挂的3000余个编号铁牌,对应着被害者档案;冻伤实验中士兵用木棍敲击冻僵的手指,清脆的断裂声与受害者的惨叫形成残酷二重奏;毒气室墙壁上密密麻麻的黑色抓痕,无声诉说着生命的最后挣扎。这些细节均源自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解密的档案——2024年考古队在遗址地下8米处发现的未销毁实验记录,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历史注脚。
面对"过于血腥"的争议,编剧刘恒在首映礼上回应:"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每年接待300万观众,当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全球教育基地,我们没有理由对自家伤口讳莫如深。"这种态度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北京大学生李阳观影后表示:"那些说影片血腥的人,应该去731遗址看看真实的铁证,艺术有加工,但历史只会更残酷。"
除中国大陆外,《731》同步登陆香港、澳门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在纽约时代广场,巨幅海报上"FOR ALL HUMANITY"的英文标语与中文"铭记历史"并列;首尔CGV影院特别设置"历史教育专场",播放结束后播放731部队战犯远东军事法庭审判录像。这种跨国传播策略背后,是制作方对历史认知差异的深刻洞察——当日本右翼势力仍在篡改教科书,当某些国家试图淡化侵略历史,影片用全球通行的影像语言构建起跨越国界的记忆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技术层面也实现突破。为还原零下40℃的冻伤实验场景,剧组自主研发"低温特效装置",使演员皮肤呈现真实冻伤纹理;活体解剖戏份采用动态捕捉技术,将真实医学解剖数据转化为3D模型,既保证视觉冲击力又避免过度渲染暴力。这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92岁的731部队幸存者林奶奶在观影后老泪纵横:"就像回到了1943年那个冬天,我看见他们把妹妹推进解剖室……"
在票房狂欢背后,《731》更承担着沉重的历史教育使命。影片片尾滚动播放3000余名受害者姓名,这一设计源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哭墙"的灵感;随票附赠的纪念册中,731部队遗址的考古照片与当代哈尔滨城市风光形成强烈对比,暗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永恒命题。
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长安街两侧"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立体花坛与影院外排队的长龙构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如导演赵林山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我们拍摄的不是恐怖片,而是照妖镜——当731部队的罪行在银幕上重现,任何为侵略辩护的谎言都将无所遁形。"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让《731》超越普通商业片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体淬炼。
影片票房已突破2.1亿元,社交媒体上"血色记忆"话题阅读量达12.7亿次。当观众走出影院,哈尔滨的夜空正绽放着纪念九一八的烟花,那些在银幕上消逝的生命,终于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永生——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在人类追求和平的征程中。这或许就是电影《731》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代人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永不遗忘,永不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