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18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一份施政报告出炉,当中“人工智能”(AI)字眼出现逾70次,特别强调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政府决定以“加强基建,推动应用导向”为策略,实现“AI产业化、产业AI化”目标。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从策略角度看,“推动应用导向”即指推动AI从技术走向价值、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追求技术走向解决问题。何为加强基建?
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唐天燊机器学习讲座教授姚新对中通社记者表示,基建分为硬件和软件,若从原来科研角度出发,软件即指数据、算法等;但从强调应用来说,软件就包括人才、融资、场景、法律规管等方面,为实际应用而准备。
可以看到,香港已加大力度培育本地及吸引海内外AI人才,包括成立“AIR@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云集近千家AI企业,为开发不同AI应用奠定基础。
资金方面,30亿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短期内将接受申请;同时,已预留十亿港元,用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AI上中下游成果转化,开拓应用场景。
港投公司作为政府全资拥有的“耐心资本”机构,已投资包括AI大语言模型、云计算及AI药物研发在内的多家AI企业。
政府资助的关键是什么,如何避免沦为单纯拨款机器?
“重要的是持续性和长远目光。”姚新指出,正如有声音认为一些科技公司是所谓空壳公司,实际是初创科企在没有成为独角兽之前,都有很大机会失败。政府资金起到的是带头作用,为了让“初创的火苗”不熄,但政府资助应占少部分,重要的是带领社会企业的参与,社会融资才是重要组成。
为达至成为“全球AI发展枢纽”的目标,相较其他地区,香港多年来已具备较成熟的发展基础和资源。
除了融资渠道,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香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将推动早日实现内地数据在合规安全保障下,跨境流动到河套香港园区用于科研。
算力基础设施上,继数码港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政府推出“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后,今年内将推出北区沙岭约10公顷数据园区发展用地作市场招标,提供先进算力设施。
在全面发展战略下,香港AI发展何时能初见成效?
姚新以编程举例,很多基本算法程序靠AI就能完成,不需要人工先做一道程序,人和AI是可以合作的,大幅提升效率。在施政报告大统筹下,有些行业可能短时间就会看到成效,有些要拉长时间线,不能一概而论。
他认为,AI跟香港新兴产业或传统优势产业的结合,势必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社会就业结构的改变。至于有人担心自己的行业是否会被取代,他认为,其实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适应AI模式下行业的发展,利用AI让工作变得更高效。
综合而言,香港正以科研、资金、数据和人才四大优势为支点,撬动AI核心产业的未来,推动社会进入“AI产业化、产业AI化”的智能时代,加速迈向全球科创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