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主题,为香港未来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这份报告立足国家“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既展现了特区政府“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务实行动,更彰显了香港主动融入国家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心。作为北京市政协常委及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我深感振奋,坚决拥护这份兼具战略高度、民生情怀以及务实可操作性的报告,并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繁荣前景充满信心。
矢志改革,自我革新提升治理效能。施政报告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为经济新引擎,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通过拆墙松绑、专属立法等突破性举措,加速释放香港三分之一土地潜力。尤其是“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联动新田科技城与河套科创区,将教育、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为香港打造国际科创枢纽奠定基础。报告首创“部门首长责任制”和“AI效能提升组”,推动政府治理体系革新,体现了“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例如1823服务应用AI后处理时间缩减三成。这种自我革新的勇气,正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动力。
民生为本,用实绩回应市民期盼。报告以九大范畴的民生专章压轴,涵盖住房、医疗、养老等核心议题。特区政府三年来将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缩短为5.1年,缩短了整整一年;新增3万间简约公屋,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等创新政策,充分体现“惠民生”的施政主轴。医疗领域则通过“1+”新药审批机制、扩大癌症筛查、设立“国际临床试验学院”等举措,展现对市民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怀。报告深化推进“居家安老为本”方针——社区照顾服务券增至1.6万张,大湾区养老安排持续优化。这些政策与北京市“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高度契合,京港两地可深化经验互鉴,共同应对人口高龄化挑战。
创新驱动,战略协同服务发展大局。报告明确提出“驱动力‘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强化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出海”平台的功能。香港金融中心排名升至全球第三,DSE考试获全球1100所高校认可,五所百强大学汇聚,这些优势可联动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北部都会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对接,更为京港合作提供新契机。报告中“北都大学城”与河套“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的建设,可吸引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推动两地人才共育、成果共用。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超级连络人”角色,而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双方携手必将释放更大协同效应。
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支持港府施政。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报告中贯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实践雄辩证明,维护国家安全是繁荣稳定的基石。报告既聚焦当下,更谋划未来,聚焦产业升级,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深刻把握香港面临的内外形势变化及机遇挑战。作为港澳区政协委员,我将团结和带领社会各界,始终不渝、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强化内联外通,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把握“再全球化”战略新机遇,积极对接拓展新兴市场国家,推动港企和内地企业“拼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与世界共赢美好新未来。
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是一份“有格局、有温度、有路径”的行动纲领,让我们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无限可能,更坚定了京港同心、服务国家的信念。正如报告结语:“东方之珠必定更耀目光芒。”展望未来,我将带领香港北京高校联盟,与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以“行而不辍”的实干精神,共同谱写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京港合力!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政协常委、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