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200万月薪的董事长已被免职
【要求200万月薪的董事长已被免职】2025年9月9日,广东东莞,一场持续数月的公司治理风波迎来关键转折——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伯朗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人事任免通告,宣布免去创始人尹荣造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由投资人代表李博铮接任董事长,原研发负责人杨医华升任总经理。这场“200万月薪闹剧”的背后,是公司连续亏损下高管与股东的激烈博弈,更暴露出企业治理的深层危机。
时间回溯至2025年8月6日,伯朗特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一份名为《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引发轩然大波。议案提议,自2025年8月起,将总经理尹荣造的月薪从“未披露”直接提升至200万元,理由是“激励其消除公司摘牌负面影响,实现扭亏为盈”。
这一提案遭到董事们激烈反对。董事郭金龙直言“理由不合理”,总经理杨医华则痛斥:“公司还在亏损,凭什么先涨薪?”最终,议案以1票同意、4票反对被否决。但尹荣造的“疯狂”远不止于此——据第十大股东君岚投资代表李博铮披露,尹荣造曾于7月29日提交提案,要求“未来十年公司全部净利润减1元后归其个人所有”,并曾索要“9位数年终奖”。
“这不是激励,是羞辱股东!是掏空公司!”李博铮在致全体股东的公开信中怒斥。信中揭露,尹荣造通过“荣造一号基金”掌控40%投票权,架空董事会,甚至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必须从在职员工中产生”,彻底堵死股东监督渠道。
伯朗特的财务数据,为这场闹剧添上荒诞注脚。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从4.47亿元腰斩至2.01亿元,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仍亏损3941万元,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仅1827万元。
“200万月薪是什么概念?一年2400万,比公司全体员工薪酬总和还高!”一位财务分析师指出,“尹荣造的提案若通过,公司现金流将直接崩盘。”
更令人震惊的是,尹荣造在任期间曾多次抛出“惊人目标”:2015年,他计划向私募基金融资105亿元;2020年,他宣称要推动应用商资产证券化,将市值推至万亿元;2022年,他更在年会上放言:“伯朗特100%会成为全球第一大营收公司!”
然而,现实却是一地鸡毛。天健、皇嘉两家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对伯朗特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直指其“应用商销售模式”存在收入真实性风险。2024年,公司因审计问题被强制摘牌,信誉跌至谷底。
尹荣造的“独裁”行为,最终引发投资人集体反攻。2025年5月,“荣造一号基金”清算注销,尹荣造失去40%投票权。
这场反击迅速见效。9月5日,伯朗特第五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博铮以全票当选董事长,杨医华升任总经理,原管理层中的创始人邓共招、郭金龙保留董事职务,而尹荣造仅被保留“董事及股东”身份,未获任何职务安排。
“我的首要任务是让公司恢复挂牌,然后择机IPO。”新任董事长李博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拥有12年私募基金经验的金融老将,正试图重塑伯朗特。
公开资料显示,李博铮曾主导多只私募基金,擅长企业重组与资本运作。他透露,新管理层将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清理历史包袱:追回应收账款,解决审计遗留问题;
聚焦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摆脱“应用商模式”依赖;
重建投资者信心:定期披露财务数据,恢复信息透明度。
“伯朗特的基础不错,出货量仍居行业前列。”李博铮说,“但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管理者,不是空喊口号的‘梦想家’。”
伯朗特事件,为民营企业治理敲响警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俊海指出:“企业家可以有野心,但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尹荣造的行为,本质是利用制度漏洞掠夺公司资源,已涉嫌违反《公司法》第21条关于‘滥用股东权利’的规定。”
网友评论:“我见过太多创始人把公司当私产,但像尹荣造这样明目张胆的,还是第一次见!”另一位网友则感慨:“200万月薪?普通员工干100年都赚不到!这种老板不被罢免,天理难容!”
截至2025年9月17日,伯朗特股价在新三板创新层微涨0.3%,但市场仍对其未来充满疑虑。“新管理层能否力挽狂澜?尹荣造是否会继续施压?这一切仍是未知数。”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
从“豪言万亿市值”到“被股东罢免”,尹荣造的跌落令人唏嘘。而伯朗特,这家曾被誉为“工业机器人黑马”的企业,也因这场内斗错失转型良机。或许,这场闹剧最大的教训,正是提醒所有创业者:野心需配得上能力,权力需受制于规则,否则,再辉煌的“梦想”,终将沦为市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