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17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发表上任后第四份施政报告,以专题阐述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时,提出多项措施,包括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简化行政流程等。受访学者认为相关政策降低前期开发门槛,有助鼓励业主按能力参与土地发展。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李家超表示将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小组、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
其中,以“按实补价”减低北都补地价资金成本,备受关注。这意味著,容许业主以实际兴建楼面及实际用途厘定应缴补价,并考虑容许发展商按实际开发规模分阶段补缴地价。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对中通社记者指出,香港过去卖地时需要全部缴付金额后再谈补地价问题,然后才可以进行开发。新政策的“分阶段补缴地价”,可“边开发边补地价”,降低了前期开发门槛。
在庄太量看来,开发北都如此大的土地,需要大规模的人才及人口进入。“比如说把香港人口提高到一千万,有了住房需求;发展商看到有足够人口,自然更愿意来北都投资开发。”他指,降低投资门槛是吸引投资的其中一个环节。
北都的大学城发展模式也是重中之重,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小组之一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研究把香港优势学术领域与产业深度结合发展,以及促进内地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或研究中心进驻。
“优才或专才携家庭来港,他们自然期望子女可以就读名校。”庄太量指出,教育、科技配套后,才能更吸引人才迁居到北都,否则在北都工作的直接成本太高,北都需要把更多中小学及名校“搬”过去。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亦认为,“按实补价”有助鼓励业主按能力参与土地发展。不过,由于业主只按实际兴建楼面面积补缴地价,日后较难在已建成的建筑物上加建,或会影响土地的发展潜力。
叶文祺提出建议,特区政府可在高发展潜力的新发展区划定不同大小的地块,让发展商按能力参与发展,把剩余的发展潜力灵活调配。
简化行政措施方面,还包括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推进分阶段开发模式试点。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教授邱勇指,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有序发展利用尚未出让或待开发的土地,初期先建设和营运具先导性的低密度设施,如零售、娱乐或会议展览项目。
“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开发的资金门槛,还能有效吸引企业进驻,创造经济收益,进而汇聚人流,刺激地区的经济活力。”邱勇指。
李家超还点出,如合适,“按实补价”等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以外的地方。如此看来,加快北都发展的系列措施或许可作为香港推进其他基建的先行先试试验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