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17日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拆墙松绑,为加快北都发展订立专项法例。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认为,有关建议令整个发展北都的行动计划更细致。
2025年5月,一个在河套地区建设中的工地。香港中通社资料图片
叶文祺建议,稍后特区政府可进一步交待如何协调各建议的工作范畴,例如“北都发展委员会”下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会在各发展区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成立园区公司,并会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律,而现时的法例及工作指引已涵盖审批图则、收地、及批地程序,因此建议特区政府清楚界定新专属法律的界线,并预早制定万一出现新专属法律与现行制度出现冲突时的处理方案。
在“按实补价”方面,叶文祺认为有助鼓励业主按能力参与土地发展,有助加快北都发展。他认为特区政府可在高发展潜力的新发展区划定不同大小的地块,让发展商按能力参与发展,把剩余的发展潜力灵活调配。
在“园区公司或机构”的安排上,叶文祺认为《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园区公司,方向与团结香港基金早前的研究建议一致,显示特区政府已经开始考虑透过专责平台推动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园发展。
叶文祺同时指出,未来园区公司可以根据各区的产业特性,订立清晰的关键绩效指标,例如招商引资金额、产业入驻率、就业创造、研发投入比例等,并紧贴洪水桥、新田科技城、牛潭尾等不同新发展区的发展重点,做到“一区一策”。
叶文祺补充,若能让园区公司承担“整合土地、基建、招商、产业服务”的综合角色,并以分区重点作为绩效锚点,将有助建立真正的产业生态平台,而不只是单纯的土地发展工具。
另外,就《施政报告》中提出的“优惠政策包”,叶文祺建议,政策包可包括具针对性的政策工具,例如以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作为核心指标,确保企业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落户,同时对香港的经济产生实质贡献。
在土地政策方面,特区政府亦可因应不同发展阶段灵活采用直接批地、限制性招标等多元机制,以吸引对口产业、策略性企业落户,避免因单一招标模式而错失具潜力的投资。
同时,他建议特区政府对获得政策优惠的企业设立履约承诺与公开披露制度,要求定期交代投资额、研发支出、就业数据,以确保公共资源换来实质回报,以释除社会疑虑。(完)
下一篇:台湾台中市发生民宅火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