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17日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7日)发表任内第4份《施政报告》,指出今年《施政报告》围绕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他称,北部都会区(北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庞大潜力,会加快发展北都,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包括“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及“规划及发展工作组”。同时亦会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据悉,“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 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按北都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包括为不同产业园区度身成立一间或多间园区公司、法定或非法定专门机构,制订公私营合作模式如“建设–运营–移交”(BOT)等;研究从“价高者得”招标转向“产业绑定”的“双信封制”;并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包括股份制、债券、政府注资及“土地参股”等。香港发展局正就洪水桥约23公顷产业用地进行产业园公司的政策研究,待向“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汇报后会在今年内公布建议。
“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北都大学城发展模式,实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学城的成功模式,广纳香港、内地和国际知名大学校长或代表等意见。小组亦会研究把香港优势学术领域与产业深度结合发展的路径,以及促进内地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或研究中心进驻的策略。
三批大学城土地最早将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小组将就三批土地的发展定位及愿景作出建议,并考虑以产业为导向,例如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一带,融合邻近高端专业服务和职业专才培训联动发展;牛潭尾一带则可考虑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区的整体创科发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并与第三间医学院及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发展。
“规划及发展工作组” 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统筹整合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作全面部署,促进产业进驻,创造职位和提升生产力。小组特设专案监督办公室,加强工程审批的统筹和监督,并设时限和分阶段通报机制,以加快速度。
李家超指出,政府会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采纳各地优秀的建筑方法,结合海外和内地的成功建造技术、用料和设备等,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容许初期先建设和营运具先导性的低密度设施,例如零售、娱乐或会议展览等项目,借此吸引企业进驻、创造收益和汇聚人流,发挥拉动作用,再落实长远发展,其中会就洪水桥商业用地施行“分阶段开发”模式邀请巿场提交意见。
以多元开发模式,包括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推动市场参与,加速发展;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和投资。倘若以租约而非地契批出,租期可长于七年,提供更大弹性。配合不同产业政策,可采用公开招标、限制性招标或直接批地的模式。
容许北都土地业权人主动交回政府计划征收的土地,借此抵销其在北都新发展区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须缴付的金额,鼓励市场参与北都发展。
以“按实补价”减低北都补地价资金成本,即地契修订过程中,视乎地块情况,容许业主无须按规划地积比率上限计算的最高楼面进行补地价,改以实际兴建楼面及实际用途厘定应缴补价,并考虑容许发展商按实际开发规模分阶段补缴地价。
开展凹头土地用途检讨,善用北环线带来的发展潜力,在凹头站沙埔一带考虑引入更大占比的私营房屋,拓展为新发展区。委托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进行检讨,明年公布结果。
李家超也会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授权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为园区公司设立专项拨款渠道以注入资金;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的便捷方法,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及数据和生物样本流,吸引科研及高端制造业落户香港;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各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加快缴付征收土地的赔偿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