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9月17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笔者认为政府应将经济改革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虽然,香港经济正逐步走出疫情时期的阴霾,但在稳健增长的表面下隐藏著多重结构性问题。零售、地产、物流等传统行业增长乏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金融、文旅产业等新增长点却也“雷声大雨点小”,商界都期望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勇气与战略眼光,为香港经济改革找到新的出路。
香港中通社图片
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按年增长3.1%,略高于第一季度的3%,而今年全年预期增长可维持在2-3%。这一数字表明香港经济持续稳健扩张,主要得益于出口表现强劲和本地需求改善。但正向增长的数字的同时,也有一些惹人担忧的数据,统计处数字反映,去年零售业销货价值录得约3768亿元,食肆总收益约1094亿元,分别较2018年减少1083亿元及102亿元,这意味著餐饮、零售两大行业仅仅在几年之间就失去高达1185亿元的生意,行业所需的人手同期也减少近10万个岗位,这并不能简单用“大批港人北上”或者“旅客不来了”来轻轻带过。
香港商界应该看到温和增长下的隐忧,首先是香港公共财政赤字仍然偏高,2025年赤字达到872亿港元,下年度预算赤字预计为670亿元,财政储备将由今年的6473亿进一步下降至5803亿元。香港公共开支高昂的原因众多,除了人口老化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外,北都等重大项目的持续投资需求也十分惊人,此外本港公务员的薪酬开支也是国际级的昂贵。除了鼓励经济增长来填补公共开支的需求,更需要检视整体财政政策,重申量入为出的原则,以求降低开支风险以及对财政储备的压力。
香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金融、贸易物流和专业服务等少数行业。虽然这些行业仍担当经济支柱,但难以惠及大多数居民,加上亚洲其他货运港口的发展、跨境电子商贸的兴起,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所造成的挑战,都对香港传统经济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与此同时,高昂的营商成本也让香港成为不适合初创企业生存的地方,由此削弱了经济转型的动力,虽然香港在《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位列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体之一,但优势正在缩小,来自新加坡、迪拜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
香港要继续维持东方之珠的闪亮,经济转型已经是唯一的选择,而且必须创新与改革并重。笔者认为最重要先要强健公共财政,这样才可有效支援百业兴旺,虽已见到政府推行开源节流,要求各部门厉行节约,在不影响公共福利的前提下,将经常性开支各自缩减1%到2%,并延至2027/28年度。也看到政府推动各类债券计划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筹募资金。但建议政府应更进一步扩大政府的盈利能力,才可改善入不敷支的情况,譬如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上加快与中东市场的接轨,扩大香港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公共收入的可持续性自然更有保障。
其次,香港必须重新定义其战略角色,不仅担当连接国家与西方世界的桥梁,要进一步升级为国家连通全世界的重要门户,将“超级连络人”的角色进一步升级为“超级增值人”,这样才可以掌握更多新兴市场的新机遇,也可避免来自西方世界的非市场因素的干扰。
而产业结构多元化也是另一个改革目标,除了现有的金融、专业服务等强项,政府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新行业形态的深化发展,政府可鼓励业界参与开源倡议、采用开源标准和加入相关组织,同时善用大湾区其他城市作为香港科创产业的生产支援,将“产学研结合”的概念真切落实。
其四,要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口号落实到香港的具体发展当中,加快北部都会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蓝图中的作用,可谓“至为关键”,一方面可加快香港社会的经济发展,透过开拓配套完善的新产业园区,让香港新经济可以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若要深入探讨香港的经济改革,就算万言书也难以言尽,笔者上述浅谈几点,重点在于点出几个方向,关键是指出香港特区政府需要拿出改革勇气,制定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带领香港经济迈向高品质转型,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创新中心的地位。未来五年是香港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才能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渔业补贴协定》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