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学院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跃升至第四位,是历来最高排名,亦为亚洲之冠。在众多因素中,香港的科学学科毕业生百分比继续高踞全球第一,可见教育对于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对于提高本港的教育竞争力,本人认为DSE的国际认受性,可以帮助弥补人才缺口。
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所有三个人才竞争力因素均连续第二年上升。其中,“吸引力”排名攀升八位至第二十;“就绪度”及“投资及发展”的排名均上升一名,分别位列第三及第十二。不少传媒的报道都特别提到,各项指标方面,香港的科学学科毕业生百分比继续高踞全球第一,财务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而管理层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
众所周知,香港专上教育极具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700万人口的城市,就拥有了五所世界百强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是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汇聚地。特别是政府近年来致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坚定投资教育,支持院校革新优化,全方位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巩固香港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地位,配合教育强国战略。
特区政府在2024年的《施政报告》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制订政策推动育才、汇才、科技协同发展,同时推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本人认为,特区政府抢人才的政策一直在优化,从推出高才通,到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抢人才之余,也致力于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香港2025年《施政报告》即将公布,外界都在关注人才政策是否会有优化?本人认为教育是人才之本,此前曾向传媒朋友分享多项建议,其中一项便是涉及本港人才培育的方向,在施政报告建议书中,提出扩大中学产业化及促进DSE国际认证。
另外,香港要成为国际教育枢纽,要提升专上院校非本地生名额,尤其是要吸引更多海外学生,以使非本地生的结构更加国际化及多元化。在中学方面多做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本人建议政府可以扩大中学产业化,即以非本地生身份到政策弹性较大的直资学校就读,届时报读香港的大学,甚至申请外国学校或内地学校,待他们学成归来,为国家为香港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本人也建议促进本港的DSE文凭试国际化认证,在内地、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设立DSE考点,在当地考试后以非本地生身份申请香港的大学。相信此举可将当地最优秀的人才引入香港,作为人口政策弥补人才缺口。
香港当前正在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自身人才是当中的必要举措。因此,特区政府需要在不同层面推出政策,才能有效打造人才库,让香港的竞争力在未来更上一层楼!
(作者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林顺潮) (本文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