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近日,陕西安康高新区一间中学教室里,五六十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屏息等待面试结果。60岁的胡玉明攥着教案的手微微出汗,这是她退休5年后第三次参加“银龄讲学计划”选拔。与此同时,江苏沛县刚刚完成168名银龄教师招聘,云南宣布秋季学期将招募719名退休教师,正高级教师年薪达10万元。当“教师过剩”成为热议话题时,这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教育“老兵”,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与讲台的缘分。胡玉明的重返之路始于一个未解的心结。2019年退休前,她曾遇到一名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异而厌学,面对家长“管不了孩子”的恳求,作为班主任的她却无计可施。“那时我就想着,要是能系统学习家庭教育该多好。”退休后,她考取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却苦于没有实践机会。直到2024年看到“银龄讲学计划”招募公告,她毫不犹豫地报名:“这不是简单的返聘,而是给理论一个落地的支点。”这种“被需要感”同样支撑着廖雪迎的选择。在宜城市中学任教35年的她,退休前遭遇职业生涯最痛一击:一名学生因不满作业要求,当众举凳威胁要“杀了她”。“快退休时碰到这种事,心里特别难受。”但当学校发出返聘邀请时,她还是一口答应:“站在讲台上,我才觉得自己还活着。”如今,她每周带12节课,虽然承认“学生更喜欢年轻老师”,但那份“被需要”的踏实感让她坚持至今。教育专家指出,银龄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师资缺口,更在于其独特的教育智慧。北京海淀区教委人才库数据显示,返聘教师中85%拥有中高级职称,63%曾担任学科带头人或学校领导。他们不仅能快速适应教学节奏,更能通过“传帮带”机制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年轻老师需要三年才能站稳讲台,而银龄教师可以直接上‘战场’。”海淀区某中学校长如是说。
银龄教师的“重返潮”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2018年教育部启动《银龄讲学计划》,最初聚焦农村义务教育;2023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将范围扩展至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提出三年内全国招募12万名银龄教师的目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有超3万名退休教师参与计划,其中基础教育领域占比近90%。
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动了计划落地。云南省对正高级教师开出10万元年薪,并提供免费宿舍和体检绿色通道;广东省乐昌市为银龄教师提供3万元/学年的工作经费;新疆部分边疆地区甚至开出44万元年薪招募退休教师。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视,更折射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逻辑。
“银龄教师是应对师资波动的‘缓冲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随着生育率下降和“教师轮岗制”推行,部分学校面临短期师资缺口。以北京海淀区为例,某重点中学因骨干教师集中退休,曾出现单个年级师资缺口达一个“教学班子”(约10人)的情况。“年轻教师培养需要时间,而银龄教师能立即顶上,这种‘候鸟式’流动对教育强区尤为重要。”
当银龄教师岗位数量攀升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部分网友认为,退休教师返聘挤压了年轻教师的就业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专任教师规模达1885万人,而银龄教师计划目标为12万人,占比不足0.64%。熊丙奇直言:“把年轻教师就业难归咎于银龄计划,是典型的归因错误。根本问题在于教师培养规模与实际需求脱节。”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银龄教师自身的可持续性。某教育强区校长透露,由于采用“一年一签”的短期合同,部分银龄教师因家庭原因中途离职,影响教学连贯性。此外,数字化教学对老年教师提出新要求——胡玉明刚返岗时,曾为制作PPT熬夜学习,而农村地区银龄教师的技术适应问题更为突出。
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银龄教师的热情。在安康高新区的面试现场,65岁的数学教师王建国展示了他自制的几何模型教具;云南招募公告下,数百条退休教师留言表达参与意愿。正如胡玉明所说:“教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我就想继续发光。”
银龄教师计划的深远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代际传承的教育生态系统。在海淀区某中学,返聘的化学特级教师李淑芬不仅带出三个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还总结出“青年教师成长九步法”;在云南怒江州,银龄教师团队帮助当地学校将本科上线率提升了17个百分点。
这种传承不仅发生在校园内。廖雪迎返聘后,她的女儿——一名“95后”教师,开始主动向母亲请教课堂管理技巧。“以前总觉得妈妈的教学方式过时,现在才发现,那些看似传统的方法里藏着教育本质。”廖雪迎的女儿说。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未来永远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银龄教师们的“重返潮”,恰似一场跨越代际的教育对话。当60岁的胡玉明再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她终于明白:那个困扰她多年的“结”,早已在无数个与学生互动的瞬间悄然解开——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双向成长。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银龄教师计划不仅是一项应对师资短缺的应急措施,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者,永远不会从讲台上退休;而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永远需要经验与活力的共舞。当白发与黑发在教室里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民族对教育传承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