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没几天iPhone 17已跌破发售价 苹果“挤牙膏”策略遭遇市场反噬!
创始人
2025-09-15 11:05:55
0

上市没几天iPhone 17已跌破发售价

  【上市没几天iPhone 17已跌破发售价】近日,距离iPhone 17系列正式发售仅过去三天,这款被苹果寄予厚望的年度旗舰机已在中国市场遭遇“破发”危机。第三方渠道商报价显示,标准版iPhone 17价格已跌破5000元大关,较5999元的官方起售价直降千元;高端机型Pro Max的256GB版本更从10999元暴跌至9200元,跌幅达16.4%。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雪崩,不仅撕碎了苹果产品“保值神话”的滤镜,更暴露出智能手机行业在创新乏力与消费疲软双重夹击下的深层危机。这场价格雪崩的戏剧性在于,iPhone 17系列曾以“史上最火预约”的姿态开局。京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该系列预约总量突破700万部,其中标准版预约量达310.6万部,占比44.4%,远超Pro系列的162.8万部。天猫平台首日预约量较上一代增长近3倍,苹果官网更因瞬时流量过大崩溃近1小时。然而,这种表面繁荣未能延续至销售端。“首发用户成了最大冤种。”北京三里屯苹果店外,黄牛李师傅望着手中积压的20部iPhone 17苦笑。他透露,往年新机上市首日加价2000元仍供不应求,今年却只能以低于官网价500元抛售。“Pro Max顶配版官方价17999元,现在渠道价只要15000元,还没人敢大量囤货。”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苹果的定价策略失误。标准版虽通过“加量减价”吸引眼球——存储容量从128GB直接提升至256GB,起售价维持5999元,叠加500元国补后实际入手价仅5499元——但Pro系列却暗中涨价4%-5%。更致命的是,安卓阵营在高端市场的反扑:华为Mate 70系列起售价4999元,却配备卫星通信、AI大模型等创新功能;小米15 Ultra以4599元价格提供16GB+1TB存储组合,直接冲击iPhone 17标准版市场。

  “这次升级就像把iPhone 16的屏幕刷新率从60Hz提到120Hz,然后换个颜色重新卖。”科技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吐槽,道出了消费者对iPhone 17创新乏力的普遍失望。尽管苹果首次在标准版适配高刷屏、扩容存储,但Pro系列的升级仅限于影像系统微调和芯片性能提升,被网友戏称为“科技界挤牙膏的巅峰之作”。

  这种“挤牙膏”式创新在二手市场得到残酷验证。回收宝数据显示,iPhone 17发布一周后,256GB版本残值率仅剩75%,较2024年同期的85%暴跌10个百分点。更讽刺的是,苹果引以为傲的AI功能因合规问题在中国市场缺席,国行版用户无法使用视觉智能、写作工具等核心功能,进一步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当华为的卫星电话能救命、小米的AI助手能写论文时,苹果还在纠结屏幕刷新率这种参数。”深圳华强北经销商陈老板的感慨,揭示出智能手机行业的范式转变:从硬件参数竞争转向生态体验创新。而苹果在AI领域的滞后,正使其失去“科技引领者”的光环。

  价格崩塌的直接推手,是渠道商对库存风险的预判。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在首发日即推出“iPhone 17立减800元”活动,直接透支苹果给予渠道的约20%利润空间。线下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跟进降价。“我们每台Pro Max要亏800元出货,但总比压在仓库里强。”上海某连锁手机卖场负责人透露,该店首批进货的300台Pro Max已积压过半,若按原价销售,资金周转周期将延长至3个月。

  这种抛售潮形成恶性循环:渠道商降价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进一步压缩销售空间。京东平台数据显示,iPhone 17系列发货时间已从首销时的“10月送达”延长至“11月中下旬”,反映出需求端的持续低迷。

  iPhone 17的破发,标志着智能手机行业进入“后苹果时代”。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6000-7000元价位段的市场份额已从72%下滑至65%,而华为、小米合计占比提升至28%。随着iPhone 17以更激进姿态切入中端市场,该价位段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国产阵营已启动反击。vivo X100系列将强化AI大模型应用与卫星通信功能;荣耀Magic6系列主打“全系大存储”策略,16GB+512GB版本定价控制在5500元区间;OPPO Find X7系列则通过“折叠屏+AI”双引擎冲击高端市场。这些创新正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价值标准。

  iPhone 17的破发危机,本质是苹果在创新与利润间的失衡。当企业沉迷于“挤牙膏”式升级,用营销手段制造虚假繁荣时,市场终将以最残酷的方式给出答案。这场危机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在AI、折叠屏、卫星通信等技术变革浪潮中,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穿越周期。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iPhone 17或许会成为智能手机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也预示着新竞争格局的诞生。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当技术创新成为唯一通行证,这场破发潮或许正是行业回归理性的开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