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称贷款100多万中介收31万
【女子称贷款100多万中介收31万】2025年9月14日,杭州的王女士向媒体哭诉,自己因孩子患病急需用钱,却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AB贷”骗局——原本约定2%的贷款手续费,最终竟被中介卷走31万元,涉事公司注销后“换壳”重生,原班人马继续行骗。这起事件不仅暴露出贷款中介行业的灰色操作,更让无数家庭陷入经济与信任的双重危机。
2024年,王女士的孩子被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费。就在她焦头烂额时,一通电话带来“希望”:杭州融汇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声称可提供低息贷款,仅需2%手续费。王女士赶到位于华成国际大厦的公司总部,在业务员诱导下签署了《贷款委托服务合同》。
“他们说我征信有逾期,必须找朋友‘增信’。”王女士回忆,中介以“协助贷款”为由,让她的小姐妹作为借款人申请贷款,资金却转入王女士账户。最终,100万元贷款到账,但中介以“贷后管理费”“风险保证金”等名义扣走31万元,实际到手仅69万元。更离谱的是,这笔贷款的年化利率高达24%,远超合同约定的8%。
“我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操控。”王女士哽咽道,当她发现不对劲时,公司已人去楼空,办公地址变更为杭州迪凯城星国际大厦26楼,公司名称也换成了“杭州融助银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调查发现,杭州融汇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1日注销,法定代表人谢某随即在6月9日注册成立杭州融助银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张某。两家公司不仅办公地址相邻,原融汇科技的业务员、主管甚至法定代表人谢某,均在新公司继续任职。
“社保记录显示,原公司员工集体离职后,次日就在新公司续缴社保。”前融汇科技员工小李向记者出示薪资确认函,揭露了“换壳”操作:试用期员工底薪仅2500元,但提成高达贷款金额的20%——若促成100万元贷款,业务员可一次性获利20万元。这种“高激励”模式,直接催生了“AB贷”的标准化话术。
小李提供的《转介绍谈判九步曲》文档显示,中介会以“征信修复”“增信提额”为名,诱导借款人寻找亲友作为“共贷人”,实则将风险转嫁给无辜第三方。文档中甚至标注“强势逼单”“制造焦虑”等话术,例如:“您朋友征信这么好,不帮他就是害他!”“今天不办,明天利率就涨!”
面对质疑,杭州融助银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却抛出惊人言论:“王女士办了四笔贷款,明显是职业骗贷!”他提供了一段录音,声称王女士曾带人到酒店,以同事名义帮老太太贷款31万元,事后老太太报警,王女士被迫还钱。
然而,这段录音的真实性存疑。王女士回应称,自己确实因资金缺口被迫再次贷款,但从未教唆他人诈骗:“是中介说能‘包装资质’,我才信了他们的鬼话!”更讽刺的是,张某口中“被骗的老太太”,实则是王女士的同事母亲——老人因不懂贷款流程,被中介忽悠签署了空白合同。
“这根本是倒打一耙!”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第962条,中介机构若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虚构事实,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王女士的遭遇中,中介通过“AB贷”转移债务、虚构手续费名目,已涉嫌合同诈骗罪。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AB贷”只是冰山一角。在宁波,周女士因中介伪造银行流水获批1500万元房贷,最终因无力偿还被银行起诉;在深圳,购房者夏女士被中介吃差价250万元,原业主实收价比合同价低13%。这些案例背后,是一条从“包装资质”到“套取信贷”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中介利用信息差和法律漏洞,把贷款变成了一场赌博。”某银行风控总监透露,部分机构甚至与地下钱庄勾结,通过“AB贷”洗白资金来源,再以高利贷形式放给急需用钱的借款人,利率最高可达年化100%。
目前,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杭州融助银科技有限公司,但类似骗局仍在全国蔓延。法律人士呼吁,需从三方面加强监管:
严查“换壳”公司: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频繁注销、变更法人的机构重点审查;
规范手续费定价:明确贷款服务费上限,禁止以“贷后管理”“风险保证金”等名义变相收费;
普及金融知识:通过社区宣传、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揭露“AB贷”“征信修复”等常见骗局。
对于普通借款人,专家提醒:
警惕“低息、无抵押、秒放款”宣传,正规贷款不会要求借款人寻找第三方“共贷”;
仔细核对合同条款,拒绝签署空白协议;
发现被骗后立即报警,并保留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
王女士的遭遇,是无数家庭在疾病、失业等困境下的缩影。当黑心中介将“雪中送炭”变成“趁火打劫”,我们不仅要追问:是谁在纵容这些“吸血鬼”?又是谁在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买单?
截至发稿,杭州融助银科技有限公司仍拒绝接受采访,而王女士的31万元手续费仍未追回。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金融诈骗手段日益翻新的今天,唯有加强监管、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才能避免更多家庭陷入“贷款变负债”的绝境!